[发明专利]一种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集成式整车中央热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29170.0 | 申请日: | 2022-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95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王轩;殷艺玮;田华;舒歌群;王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02;B60H1/14;B60L58/26;B60L58/27;F01N5/02;F01P11/00;F02M26/29;H01M10/6569;H01M10/6568;H01M10/625;H01M10/613;H05K7/2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徐金生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混合 动力 汽车 集成 整车 中央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集成式整车中央热管理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内燃机、烟气换热器、膨胀机、回热器、压缩机、缸套水换热器、增压空气换热器、EGR(再循环废气)换热器、冷凝器、贮存罐、工质泵、冷却器、电器散热器、车内蒸发器、车内散热器、电池冷却蒸发器、电阻加热器(PTC)、电器冷却支路泵、电池冷却支路泵、电池散热器以及循环泵。本发明公开的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集成式整车中央热管理系统,设计科学,通过朗肯循环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将混合动力整车所有热管理系统高效耦合,促进电池热管理子系统、车内空调热管理子系统、电器热管理子系统和内燃机热管理子系统等各子系统间互补协同,显著提高整车的能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集成式整车中央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包括混合动力卡车在内的混合动力汽车,其具有复杂的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电池热管理子系统、车内空调热管理子系统、电器热管理子系统和内燃机热管理子系统。
目前,改善整车热管理系统的能效,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减少热负荷,提高热传递效率及利用余热。因此,建立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促进各子系统间互补协同,对提高整车能效意义重大。
国内外众多学者已对集成式热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但是,基本是针对电池热管理、车内空调热管理以及电器热管理子系统的集成。而由于温度相差太大以及内燃机和电池运行时间不匹配的问题,目前内燃机热管理子系统同其他热管理子系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耦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集成式整车中央热管理系统。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集成式整车中央热管理系统,包括余热回收系统支路、制冷支路、冷却水支路、内燃机余热支路以及车内供能支路;
余热回收系统支路,与内燃机余热支路相连接,用于吸收内燃机余热支路中的内燃机所排出的烟气、缸套水、再循环废气EGR及增压空气中的部分余热,并转化为有用功对外输出;
制冷支路,与冷却水支路相连接,用于产生低温冷量,以维持冷却水的温度,保证冷却水支路中的冷却水有足够冷量维持车内环境,电器和电池的正常工作温度;
冷却水支路,用于通过冷却水来吸收车内、电器和电池产生的热量,维持车内环境,电器和电池的正常工作温度;
内燃机余热支路,与余热回收系统支路相连接,用于将内燃机余热支路中的内燃机所排出的烟气、缸套水、再循环废气EGR及增压空气中的大部分余热传递至余热回收系统支路;
车内供能支路,与制冷支路相连接,用于吸收车内的热量,并将车内热量传递至制冷支路。
由以上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集成式整车中央热管理系统,其设计科学,通过朗肯循环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将混合动力整车所有热管理系统高效耦合,促进电池热管理子系统、车内空调热管理子系统、电器热管理子系统和内燃机热管理子系统等各子系统间互补协同,显著提高整车的能效,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集成式整车中央热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集成式整车中央热管理系统,其工作模式处于冷电模式下的工作原理图;在图2中,虚线代表流路被切断,不流通;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集成式整车中央热管理系统,其工作模式处于热电模式下的工作原理图;在图3中,虚线代表流路被切断,不流通;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集成式整车中央热管理系统,其工作模式处于放热模式下的工作原理图;在图4中,虚线代表流路被切断,不流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291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