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模具曲面抛光的自适应智能终端执行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98940.X | 申请日: | 202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22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胜;高鹏;董向坤;马天流;金锋;薛洪涛;苏广川;杨咏;李航;王智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29/02 | 分类号: | B24B29/02;B24B27/02;B24B49/08;B24B21/20;B24B21/1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陈晶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模具 曲面 抛光 自适应 智能 终端 执行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模具曲面抛光的自适应智能终端执行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执行器、旋转工作台和横梁组件和控制系统,其中,砂带定压机构、驱动机构、砂带张紧机构、接触轮和砂带组成执行器;滑块、横梁、丝杠螺母副和直线导轨组成横梁组件;所述执行器连在旋转工作台上使用,旋转工作台连同执行器通过横梁组件与床身连接,同时旋转工作台的外支架与丝杠螺母副连接。进行抛光时,通过控制滚珠丝杠旋转和螺母的直线运动带动下面的执行器和旋转工作台实现直线运动。本装置适用于模具复杂曲面抛光,且能快速匹配模具材质,自适应智能化抛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抛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具曲面抛光加工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模具曲面的精整加工主要依赖于手工完成,生产率低,且难以保证加工质量。实现模具曲面抛光自动化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在模具曲面抛光领域研究自适应智能抛光技术,具有加工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能广泛应用于模具的精整加工,对抛光的自动化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5317775U公开了“一种用于砂带抛光机的张紧装置”,包括底板,平行于底板上固定有支撑底板,支撑底板一端平行固定有空心支撑柱,空心支撑柱一端垂直固定有支撑杆,支撑杆上端铰接有固定板,固定板上端固定有横连接板,平行于固定板有竖连接板,竖连接板下端与张紧轮同轴固定连接,空心支撑柱内滑动连接有伸缩调节组件,伸缩调节组件包括从动轮一和从动轮二,支撑扳上设置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主动轮,主动轮,张紧轮、从动轮一与从动轮二处于同一平面并通过砂带转动连接,该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通过设置伸缩调节组件使得砂带与待抛光圆管之间的距离可调整,设置的张紧轮使砂带保证张紧状态,抛光效率高。
现有技术通过设置伸缩调节组件使得抛光装置与待抛光待抛光件之间的距离调整,且待抛光件为圆管类。不适用于模具复杂曲面抛光,且不能快速匹配模具材质,实现自适应智能化抛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模具曲面抛光的自适应智能终端执行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模具曲面抛光的自适应智能终端执行装置,所述执行装置包执行器、旋转工作台2、横梁组件和控制系统11;
其中,执行器包括砂带定压机构1、驱动机构7、砂带张紧机构8、接触轮9和砂带10;所述执行器通过旋转工作台2与横梁组件相连接;所述横梁组件包括滑块3、横梁4、丝杠螺母副5和直线导轨6;所述控制系统11集成到床身或单独的机柜,控制执行器对模具曲面进行抛光。
进一步,所述砂带10安装在驱动机构7、砂带张紧机构8和接触轮9上,驱动机构7在砂带10传送下带动接触轮9运动。
进一步,所述横梁组件连接到床身上,实现X、Y、Z三个方向的运动,旋转工作台2通过滑块3与横梁4上的直线导轨6连接,旋转工作台2的外支架与丝杠螺母副5连接。
进一步,所述横梁组件整体通过法兰连接到床身上。
进一步,所述砂带定压机构1采用气缸伺服控制系统或液压系统,通过控制系统11的配方参数控制气缸压力,进而控制砂带抛光过程中的压力。
进一步,所述控制系统11存储多个配方,所述配方包括需要抛光模具的材质信息及该材质所对应执行器的打磨力度,根据模具不同材质信息自动匹配该材质的配方,实现不同材质自适应、同一模具多次修复快速抛光;所述控制系统11包括一个液晶面板,用户通过该面板手动输入需要抛光磨具的材质信息。
进一步,所述旋转工作台2的旋转机构采用齿形带传动,直流伺服电机控制小带轮转动,通过齿形带传动带动大带轮转动,进而带动轴回转运动,实现安装在下面的所述执行器进行回转运动。
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7选用电机驱动,带动驱动轮工作。
进一步,砂带张紧机构8选用弹簧自动张紧机构,此机构通过弹簧来保持张紧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989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