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动车辆的车辆对车辆充电的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77841.3 | 申请日: | 202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84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N·R·甘纳马尼尼;A·戈尔里兹 | 申请(专利权)人: | 沃尔沃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00 | 分类号: | B60L53/00;B60L53/2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王永建 |
地址: | 瑞典***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动 车辆 充电 方法 系统 | ||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车辆对车辆充电的方法,控制第一电动车辆的三相双向车载充电器(32)以在第一电动车辆的三相双向车载充电器(32)的第一端子L1(40)和第二端子L1(41)处从第一电动车辆的储能系统(31)提供直流电;将直流电从第一电动车辆的第一端子L1(40)传输到第二电动车辆的储能系统(34),并从第一电动车辆的第二端子L2(41)传输到第三电动车辆的储能系统(35)。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车辆对车辆充电的方法、一种被配置成执行这样的方法的电动车辆、一种多端口单元在这样的电动车辆中的应用以及一种用于这种车辆-对车辆充电的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众所周知,电动车辆包括用于驱动电动车辆的电气传动系。该电气传动系由电能储能系统提供能量。有时,该储能系统必须用电能充电,这可以在家里或充电站中完成,在这里,电动汽车可以经由用于交流充电的充电电缆连接到电网,该充电电缆是例如类型2/类型1充电电缆。为此目的,电动汽车通常包括交流-直流(AC-DC)车载充电器,以允许对储能系统例如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为此,从电网提供交流电给车载充电器,车载充电器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直流电能够用于为电动汽车的储能系统充电。
但是,该技术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电动车辆的有限范围,其中一个特定问题被认为是电动车辆可能在不能接入充电站的偏远位置耗尽电荷的风险。减少此问题的一种可能解决方案是提供车辆对车辆充电。这样的可能性允许一辆电动汽车为另一辆汽车充电,通常是经由其车载充电器来进行。为此目的,可能的源车辆,即充当能量源的电动车辆,必须具备双向车载充电器,该双向车载充电器允许电流流入和流出电动车辆。这种具备双向车载充电器的电动车辆能够向电动车辆的输入端/接口提供交流电,并且可以经由充电电缆为负载电动车辆、具有空电池的电动车辆供电。负载电动汽车的车载充电器可以是双向或单向车载充电器。
发明内容
鉴于此,发现存在改进车辆对车辆充电的进一步需求。特别地,存在当从车辆对车辆充电时提高充电效率的进一步需求。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允许改进的车辆对车辆充电的方法和系统。特别地,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在从车辆对车辆充电时提高的充电效率。
通过阅读以下描述变得明显的这些和其他目的通过本发明的主题来解决。
根据第一方面,可以提供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车辆对车辆充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控制第一电动车辆的双向车载充电器以在所述第一电动车辆的电动车辆输入端从所述第一电动车的储能系统提供直流电;将所述直流电传输到第二电动车辆的电动车辆输入端;将所述直流电从所述第二电动车辆的电动车辆输入端直接传输到所述第二电动车辆的储能系统。
本公开基于以下发现:在已知的车辆对车辆充电情况下,由于在以预期方式引导电荷通过两辆电动车辆的车载充电器时的损失,即,将源电动车辆的储能系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提供给源电输入端的交流电输入端,并将在负载电动车辆中传输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以对负载电动车辆的储能系统充电时的损失而使这样的充电的效率比较低。在图1中显示了这种已知的车辆对车辆充电情况的示意图。例如,如果源电动车辆1包括连接到储能系统3(例如高压电池3)的11kW双向车载充电器2,并且负载电动车辆4包括连接到储能系统6(例如高压电池6)的11KW单向车载充电器5。源电动车辆1在其交流输入端7提供交流电,该交流电经由充电电缆9传递到负载电动车辆4的交流输入端8。由此,负载电动车辆4可以为其储能系统6充电,类似于负载电动车辆4将经由充电站连接到电网。在实践中,已知单向车载充电器和已知双向车载充电器的典型效率约为94%。因此,在这样的示例中,该充电期间的总效率将为0.94x0.94=0.883,即88.3%,其中电缆损耗相对于车载充电器的损耗可忽略不计。结果,在这样的系统中,可能发生大约12%的损耗,即每个车载充电器损耗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沃尔沃汽车公司,未经沃尔沃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778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