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零碳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与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565617.2 | 申请日: | 2022-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45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 发明(设计)人: | 尹文超;卢兴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2F3/32;C02F101/30;C02F101/38;C02F1/00;C02F3/34;C02F1/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李莹 |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近零碳 污水 生态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近零碳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与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污水处理方法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了温室气体效应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的问题。近零碳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包括:太阳能供电系统,为系统运行提供电能;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污水生态处理池、植物固碳净化池和回用池;其中,污水生态处理池包括由上向下布置的配水层、过滤净化层、储水层和排泥层,配水层与污水源连接,储水层与回用池连接;植物固碳净化池内设有植物固碳层,植物固碳层设于配水层的上方,植物固碳层的上方罩设有透光罩,在透光罩形成的封闭空间内种植有净碳植物。本发明对污水净化处理效果好,能够达到近零碳排放的目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近零碳污水生态处 理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业、交通业、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城市温室气体、污废水、工业垃圾的产生,给城市承载力造成一定的压力。其中,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GHG)给全球气候恶化带来直接影响愈发突出,如极端暴雨频发、海平面上升、极地冰川融化、极寒天气频发等,温室气体的产生与工业生产、日常交通、居民生活等息息相关。
传统工艺上的污水处理技术在曝气、加药时需要消耗化石能源产生的 电能,该电能制造过程有二氧化碳产生,属于碳排放过程。在整个污水处 理流程中曝气所消耗电能也是主要靠化石燃料生产制造,在此过程中产生 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根据现有的学者研究显示,采用工程性的SBR、 An/Ob、预缺氧+A2/O等工艺,处理每立方米的污水产生直接气体150~500 gCO2,间接气体200~320gCO2,总气体释放量380~830gCO2之间。采用 生态性的表面流人工湿地技术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技术时,处理每立方米 的污水产生直接气体340~350gCO2,间接气体99gCO2,总气体释放量 440~450gCO2之间。从上述碳排放分析来看,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是CO2产生的碳排放过程。
综上分析,采用现有污水处理方法处理污水时,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加剧了温室气体效应对生气候境的影响,同时,现有的市政污水处理厂机械设备使用多、能源消耗高,现有的人工湿地技术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近零碳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与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污水处理方法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了温室气体效应对气候环境影响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方面,提供一种近零碳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包括:
太阳能供电系统,为系统运行提供电能;
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污水生态处理池、植物固碳净化池和回用池;
其中,污水生态处理池包括由上向下布置的配水层、过滤净化层、储水层和排泥层,配水层通过配水装置与污水源连接,储水层通过排水装置与回用池连接;
植物固碳净化池内设有植物固碳层,植物固碳层设于配水层的上方,植物固碳层的上方罩设有透光罩,在透光罩形成的封闭空间内种植有净碳植物。
进一步地,近零碳污水生态处理系统还包括换气装置和废气收集装置,换气装置和废气收集装置均与透光罩的封闭空间连通,透光罩的封闭空间内设置氧气浓度感应器;换气装置用于在封闭空间内低氧浓度时,向透光罩的封闭空间内供入空气;废气收集装置用于排出并收集植物固碳净化池内产生的废气。
进一步地,近零碳污水生态处理系统还包括控制及显示系统,控制及显示系统被配置为当配水层的水位在T1时间内由H1降低至H2时,控制配水装置在T2时间内将配水层内的水位补充至H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656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