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人工智能决策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及威胁感知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64203.8 | 申请日: | 202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26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泽;罗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博宝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40 | 分类号: | H04L9/40;G06N3/08;G06N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哈尔滨***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人工智能 决策 数据 分析 方法 威胁 感知 系统 | ||
1.一种采用人工智能决策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与所述分布式防护服务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威胁感知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从所述分布式防护服务系统在分布式防护进程中提取对应于同一个分布式防护触发节点的至少两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
确定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的多个关联于同一个风险联动标签的威胁攻击联动活动,以获得每个风险联动标签的威胁攻击联动活动簇;
基于每个风险联动标签的威胁攻击联动活动簇,生成每个风险联动标签下的威胁态势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人工智能决策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的多个关联于同一个风险联动标签的威胁攻击联动活动的步骤,具体包括:
对所述至少两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的各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进行潜在失陷事件提取以及威胁情报链溯源,确定所述各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的潜在失陷事件的风险操作特征以及所述各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的多个威胁情报链的碰撞分区;
确定所述各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的潜在失陷事件的风险操作特征中与所述多个威胁情报链的碰撞分区分别关联的目标潜在失陷事件的风险操作特征;
结合确定的多个所述威胁情报链的碰撞分区分别关联的目标潜在失陷事件的风险操作特征,获得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的多个关联于同一个风险联动标签的威胁攻击联动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人工智能决策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至少两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的各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进行潜在失陷事件提取以及威胁情报链溯源,确定所述各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的潜在失陷事件的风险操作特征以及所述各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的多个威胁情报链的碰撞分区的步骤,具体包括:
提取所述至少两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的各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的第一威胁攻击情报树数据;
在所述各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的第一威胁攻击情报树数据中进行威胁情报链溯源,确定所述各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的多个威胁情报链的碰撞分区;
对所述各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的第一威胁攻击情报树数据进行潜在失陷事件提取,确定仅涵盖潜在失陷事件的第二威胁攻击情报树数据;
所述确定所述各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的潜在失陷事件的风险操作特征中与所述多个威胁情报链的碰撞分区分别关联的目标潜在失陷事件的风险操作特征的步骤,具体包括:
在所述仅涵盖潜在失陷事件的第二威胁攻击情报树数据中确定与所述多个威胁情报链的碰撞分区分别关联的目标潜在失陷事件的风险特征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用人工智能决策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确定的多个所述威胁情报链的碰撞分区分别关联的目标潜在失陷事件的风险操作特征,获得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的多个关联于同一个风险联动标签的威胁攻击联动活动的步骤,具体包括:
结合所述至少两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各个存在连通特征的连通威胁攻击感知数据分别关联的多个所述目标潜在失陷事件的风险操作特征,获得所述各个存在连通特征的连通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各个威胁情报链之间的威胁联动概率;
结合所述各个存在连通特征的连通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各个威胁情报链之间的威胁联动概率,确定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威胁攻击感知数据中的多个关联于同一个风险联动标签的威胁攻击联动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博宝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博宝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6420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