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排气量计算方法、EGR气量控制方法及EGR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551100.8 | 申请日: | 2022-05-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568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 发明(设计)人: | 林敬国;袁彬;黄继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D41/14 | 分类号: | F02D41/14;F01N13/08;F01N13/00;F01N3/02;F01N3/18;F01N9/00;F02D4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季承 |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气 计算方法 egr 气量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排气量计算方法、EGR气量控制方法及EGR系统,该排气量计算方法包括:依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实时获取第一排气温度;比较设定排气温度与第一排气温度,若设定排气温度与第一排气温度不相同,则通过温度调节器调节排气总管内气体的温度,直至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得排气总管内气体的温度与设定排气温度相同,为第二排气温度;依据第一排气温度、第二排气温度和输入至温度调节器的电流值计算排气总量。能够得到精确的排气总量,依据该排气总量能够得到精确的目标EGR气量,依据该目标EGR气量能够精确的调节EGR阀的开度,从而精确的控制EGR率,操作步骤简单,可靠性高,且适用于车辆运行的各个工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气量计算方法、EGR气量控制方法及EGR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车辆而言,为了减少空气污染,需要降低汽车发动机尾气排放。目前,为有效控制汽车的尾气排放量,大多采用EGR(ExhaustGasRecirculation,废气再循环)排放系统,将排气管中的部分排气引入进气系统,与新鲜的空气进行混合,使得进气充量的性质发生变化,进而降低燃烧过程的温度,且减少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目前,现有的控制EGR率的方法大多都是依据实验室通过前期大量实验获得的标定MAP调节EGR率,例如现有的一种排气量计算方法,其依据目标EGR率从MAP中获取目标EGR气体质量和目标EGR气体温度,再依据目标EGR气体质量和目标EGR气体温度调节EGR阀的开度,再通过EGR阀调节EGR气体的流量,以实现控制EGR率。但由于发动机在实际运行时,各个工况中差异较大,采用上述控制方法导致EGR率的控制精度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气量计算方法、EGR气量控制方法及EGR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EGR率的控制精度低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排气量计算方法,EGR系统包括排气总管、第一温度传感器、温度调节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调节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沿所述排气总管的排气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排气总管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温度调节器周围的气体的温度,所述排气量计算方法包括:
依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实时获取第一排气温度;
比较设定排气温度与所述第一排气温度,若所述设定排气温度与所述第一排气温度不相同,则通过所述温度调节器调节所述排气总管内气体的温度,直至通过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得所述排气总管内气体的温度与所述设定排气温度相同,为第二排气温度;
依据所述第一排气温度、所述第二排气温度和输入至所述温度调节器的电流值计算排气总量。
作为优选,若所述设定排气温度与所述第一排气温度不相同,则通过所述温度调节器调节所述排气总管内气体的温度,直至通过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得所述排气总管内气体的温度与所述设定排气温度相同的具体步骤包括:
若所述设定排气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排气温度,则调节所述温度调节器为制热模式,直至通过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得所述排气总管内气体的温度与所述设定排气温度相同;
若所述设定排气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排气温度,则调节所述温度调节器为制冷模式,直至通过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得所述排气总管内气体的温度与所述设定排气温度相同。
作为优选,通过调节输入至所述温度调节器的电流的电流值和电流方向,使得所述温度调节器能切换为所述制冷模式或所述制热模式。
作为优选,依据所述第一排气温度、所述第二排气温度和输入至所述温度调节器的电流值计算排气总量的计算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511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