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用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剂的合成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548372.2 | 申请日: | 2022-05-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91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 发明(设计)人: | 邹智;高寅;朱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百瑞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J175/06 | 分类号: | C09J175/06;C09J11/06;C08G18/75;C08G18/66;C08G18/12;C08G18/42;C08G18/32 |
| 代理公司: | 宁波海曙甬睿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30 | 代理人: | 施建林 |
| 地址: | 211600 江苏省淮安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溶剂 聚氨酯 粘合剂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用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剂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准备适量实验所需原料;步骤二:准备实验所需仪器;步骤三:在三口烧瓶内部安装搅拌器、温度计和真空装置,随后将准确计量的聚酯多元醇加入其中,并加热升温至100‑120℃,将三口烧瓶内部的真空条件设置为真空度小于0.67kPa,脱水0.5‑1.0h,取样测水分小于1%时降温,降温至60‑90℃附近,本发明通过向粘合剂内添加磺酸盐,随着磺酸盐用量的增加,粘合剂的稳定性先增后减,聚氨酯粘合剂乳液的粒径变小,因此稳定性也随之增加,但当添加至一定量后,再继续添加磺酸盐反而会使其稳定性下降,粘合剂乳液的粒径增大,外观变差,稳定性也会大大下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用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剂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聚氨酯(PU),全名为聚氨基甲酸酯,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1937年由奥托·拜耳等制出此物。聚氨酯有聚酯型和聚醚型二大类。他们可制成聚氨酯塑料(以泡沫塑料为主)、聚氨酯纤维(中国称为氨纶)、聚氨酯橡胶及弹性体。软质聚氨酯主要是具有热塑性的线性结构,它比PVC发泡材料有更好的稳定性、耐化学性、回弹性和力学性能,具有更小的压缩变型性。隔热、隔音、抗震、防毒性能良好。因此用作包装、隔音、过滤材料,硬质聚氨酯塑料质轻、隔音、绝热性能优越、耐化学药品,电性能好,易加工,吸水率低。它主要用于建筑、汽车、航空工业、保温隔热的结构材料。聚氨酯弹性体性能介于塑料和橡胶之间,耐油,耐磨,耐低温,耐老化,硬度高,有弹性。主要用于制鞋工业和医疗业。聚氨酯还可以制作粘合剂、涂料、合成革等。聚氨酯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近八十年的技术发展,该种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家居领域、建筑领域、日用品领域、交通领域、家电领域等。
目前市面上的聚氨酯工业虽然已有相当的规模,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产量较低,且技术水准较低等方面,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剂通常熔点较高,在反应过程中易产生反应不均匀的现象,最终会影响粘合剂的稳定性,使用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电子用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剂的合成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市面上的聚氨酯工业虽然已有相当的规模,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产量较低,且技术水准较低等方面,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剂通常熔点较高,在反应过程中易产生反应不均匀的现象,最终会影响粘合剂的稳定性,使用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用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剂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适量实验所需原料;
步骤二:准备实验所需仪器;
步骤三:在三口烧瓶内部安装搅拌器、温度计和真空装置,随后将准确计量的聚酯多元醇加入其中,并加热升温至100-120℃,将三口烧瓶内部的真空条件设置为真空度小于0.67kPa,脱水0.5-1.0h,取样测水分小于1%时降温,降温至60-90℃附近后,加入准确计量的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和1,4一丁二醇和催化剂,并搅拌,使三者和聚酯多元醇之间完全混合均匀;
步骤四:将三口烧瓶内部的温度升高至75℃并搅拌至-NCO达到理论值,经过二正丁胺法测定后反应时间为3.5h,降温至40-60℃后,加入用量为1.26-2.13用量的磺酸盐,加入磺酸盐后高速搅拌5-20min;
步骤五:将三口烧瓶内部的温度降低至15-20℃后,在高速搅拌的条件下加入去离子水进行乳化;
步骤六:再在三口烧瓶内部滴加计量好的乙二胺水溶液;
步骤七:最后将三口烧瓶内部的反应温度升高至50-60℃,减压脱除丙酮,最终得到固含量为50%的无溶剂聚氨酯粘合剂;
步骤八:对粘合剂的粘接强度进行测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百瑞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百瑞特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483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电更换500kV输电线路V型绝缘子串导线端通用卡具
- 下一篇:球囊导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