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车载雷达运动监测的定点监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43346.0 | 申请日: | 2022-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6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汪思保;王一;曹开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创中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3/931 | 分类号: | G01S13/931;G01S13/88;G01S13/86;G01C21/34;H04B17/309;H04Q9/00 |
代理公司: | 湖南正则奇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05 | 代理人: | 肖美哲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车载 雷达 运动 监测 定点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车载雷达运动监测的定点监测系统,涉及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包括污染分析模块、巡查分析模块以及信号验证模块;车载雷达用于将监测数据传输至污染分析模块进行污染系数分析,若污染系数≥污染阈值,则生成治理信号,提高环境安全;当环境检测车途径监测点时,巡查分析模块用于采集监测点的治理记录并进行治理系数分析,控制器用于根据治理系数确定环境检测车的巡查级别,并通过自主导航模块调整环境检测车的巡查速度,实现巡查速度自动调控,对污染程度高的监测点重点巡查,有效提高寻找污染源的效率;信号验证模块用于实时验证车载雷达的通信状态,避免以异常通信的车载雷达来监测环境数据,从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是基于车载雷达运动监测的定点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破坏程度加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对环境的破坏进行遏制,需要对环境中的多种数据进行监测,并进行检测分析,以便能够针对检测分析的结果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环境监测中,通常采用环境监测车进行移动的环境监测任务。
目前,对于装载有设备的环境监测车,车载雷达以其全天时、全天候的特点,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检测传感器;但由于车辆的局限性以及巡查速度的限制,目前的雷达监测系统无法对大范围区域进行环境信息检测或对污染源进行快速高效的寻源,无法智能识别污染程度高的监测点重点巡查,提高寻找污染源的效率;同时由于外界通信信号的干扰,容易导致车载雷达的监测数据不准确;基于以上不足,本发明提出基于车载雷达运动监测的定点监测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基于车载雷达运动监测的定点监测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基于车载雷达运动监测的定点监测系统,应用于环境检测车,所述环境检测车上搭载有车载雷达,包括自主导航模块、污染分析模块、存储模块、巡查分析模块以及信号验证模块;
监测区域内包含若干个监测点;所述车载雷达用于对各个监测点的多种环境数据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传输至污染分析模块进行污染系数分析;若污染系数W≥污染阈值,则生成治理信号;
当环境检测车途径监测点时,所述巡查分析模块用于采集监测点的治理记录并进行治理系数分析,并将治理系数ZL传输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治理系数ZL确定环境检测车的巡查级别,并标记为切换级别;
若切换级别与当前巡查级别不一致,则生成切换指令至自主导航模块;所述自主导航模块用于接收到切换指令切换环境检测车的巡查级别;所述环境检测车包括若干个巡查级别,每个巡查级别对应不同的巡查速度阈值;
所述信号验证模块用于实时验证车载雷达的通信状态,计算得到信号损耗指数LS;判断对应车载雷达的通信状态是否不佳。
进一步地,所述巡查分析模块的具体分析步骤为:
自动从存储模块中获取当前监测点在预设时间段内的治理信息;
统计当前监测点的治理次数为L1,将每次治理的治理时长标记为T1,将对应的治理等级标记为G1;利用公式DL=T1×d1+G1×d2计算得到治理值DL,其中d1、d2均为系数因子;将治理值DL与治理阈值相比较;
统计DL大于治理阈值的次数为P1,当DL大于治理阈值时,获取DL与治理阈值的差值并进行求和得到超治总值CZ,利用公式Cd=P1×a3+CZ×a4计算得到超治系数Cd,其中a3、a4均为比例因子;
将最近一次治理结束时刻与系统当前时间进行时间差计算得到缓冲时长HT,利用公式ZL=(L1×d3+Cd×d4)×HT计算得到当前监测点的治理系数ZL,其中d3、d4为系数因子。
进一步地,所述污染分析模块的具体分析步骤为:
步骤一:获取监测数据,将各项环境参数的数值与数据库中存储的对应环境参数的安全数据进行对比,得到对应环境参数的数据差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创中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科创中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433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