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姜黄素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41106.7 | 申请日: | 2022-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57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王雪莹;方方;张少华;罗川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77/26 | 分类号: | C08G77/26;C08G77/06;C09K11/02;C09K11/65;B82Y20/00;B82Y30/00;B82Y40/00;B01J20/00;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22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姜黄 荧光 分子 印迹 聚合物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姜黄素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技术特征是:制备了强发射的碳量子点,并以此为荧光材料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得到了对姜黄素分子有高特异性识别能力的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材料制备过程简单,条件易于控制,生产成本低,合成的姜黄素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可应用于检测姜黄素的荧光传感器构建,不借助外部荧光物质即可直接进行荧光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选择性高、可二次利用等优点。在检测过程中表现出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在生物医疗、中药提纯等领域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特别涉及一种姜黄素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检测技术。
背景技术
碳量子点简称碳点,是一类具有显著荧光性能的零维碳纳米材料,它由超细、分散、准球形、尺寸低于10 nm的碳纳米颗粒组成。碳点独特的结构和大小使其具有可调的化学、物理、光学和电子性质,如低毒性、独特的发光特性、高水溶性、热稳定性、化学惰性和易修饰等。这些多方面的特性使它们在生物标记、光学传感、药物传递、生物传感、能量转换和催化等许多领域成为完美的纳米材料。
姜黄素,是从姜黄科植物根茎中提取出的一种酸性多酚类物质。姜黄素是一种小分子黄色植物多酚,通常作为香料、食用色素和传统中药使用。姜黄素的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抗微生物、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还能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肠炎、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姜黄素在神经保护方面作用突出,如在阿尔茨海默、帕金森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痫、脑外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疾病中,发挥影响脑内神经递质、调节神经营养因子、抗神经炎症等神经保护作用,广泛应用于降血脂、抗凝、抗氧化、利胆、抗癌等方面。
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具备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有机聚合物,由于合成方法简单、原料廉价以及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分析化学。分子印迹技术巧妙的采用了模板分子聚合法,即在聚合物聚合过程中将模板分子加入聚合反应,并将其称之为“客体-受体”聚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特异性识别机理亦如概念“客体-受体”聚合物,在合成聚合物的时候,首先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进行预聚合,即让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共价键、非共价键或者氢键作用进行结合。然后将交联剂和引发剂加入并引发聚合反应形成含有模板分子的聚合物。最后通过一定方法将模板分子洗脱(使得模板分子从聚合物层中脱落),从而在聚合物中留下与模板分子结构相似的三维空间位点。当再次将含有模板分子三维空间构型的聚合物加入到复杂的样品体系中,聚合物则能够唯一的特异性识别和吸附与其具有相似空间位点的模板分子。
本专利中,针对以往姜黄素的检测时间长,操作复杂,准确度不高等问题,制备了以姜黄素为模板的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得到稳定性好,特异性好,检测限低的姜黄素荧光检测传感器,发明了一种简便快捷、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检测姜黄素的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将姜黄素作为模板分子将其印迹到聚合物中再进行洗脱,合成对姜黄素分子具有高选择性、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检测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特征在于该方法具有以下工艺步骤:
(1)碳量子点的形成:将0.1~1.5 g的L-半胱氨酸和0.1~1.5 g的脱水柠檬酸三钠在10.0~30.0 mL去离子水中溶解,在溶液中缓慢加入100.0~500.0 μL无水乙二胺,所得混合物通过超声处理5~60 min混匀,放入反应釜中150~250℃反应1~5 h,冷却至室温,用0.1~0.22 μm的滤膜除去大颗粒,再用透析膜透析12~48 h,将得到的淡黄色溶液储存在4℃冰箱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411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划分CSMA时隙的低功耗抄表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视频的行人重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