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安全性的数码雷管起爆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490824.6 | 申请日: | 2022-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462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 发明(设计)人: | 王元康;孟伟斌;胡南奇;张闻义;袁顺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航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42C19/12 | 分类号: | F42C19/12;F42C19/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兴智翔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8 | 代理人: | 张显益 |
| 地址: | 312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安全性 数码 雷管 起爆 控制 方法 系统 | ||
1.一种提高安全性的数码雷管起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APP输入操作员ID 号和密码登录起爆器,并将起爆员的身份信息并上传至云服务器;
S2,将起爆密码、数码雷管UID码、数码雷管壳体码合成工作码,并将工作码与授权码进行核对,核对有误则无法起爆;
S3,核对无误后,APP发送授权文件到起爆器,数码雷管在线组网无损检测无误后,数码雷管充电,起爆器起爆,电子开关断开物理母线连接;所述S3中广播起爆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1) 发送模式切换指令,切换为注册模式;
2) 仅连接单个雷管脚线,发送总线供电指令,此时总线 AB 电压 12V;
3) 供电后等待 100ms,发送获取雷管配置信息指令,获取该雷管使用的 UID 长度、起爆密码长度和版本信息,当读到的配置信息不符合要求时进行错误提示,流程终止;
4) 发送扫描指令,获取雷管的 UID和状态信息,将 UID 记录在起爆器中,检查状态信息是否正确;
5) 发送写延期值、孔位值指令,使用 UID 寻址,写入该雷管的延期值和孔位值;
6) 发送读延期值、孔位值指令,将之前写入的相应值读出,确认写入成功;
7) 发送总线断电指令;
所述S3中数码雷管在线组网具体包括:
1) 连接母线,发送模式切换指令,设置本模块模式为组网模式,此时总线持续供电16V;
2) 总线供电一段时间后发送 3 次放电指令,且间隔至少 10ms;发送 3 次雷管初始化指令,且间隔至少 500ms;
3) 发送获取雷管配置信息指令,获取该雷管使用的 UID 长度、起爆密码长度和版本信息;
4) 发送写延期值、孔位值指令,按扫码注册的 UID 逐个写入延期值和孔位值;
5) 发送清除 UID 已读状态指令,连续发送扫描指令,直至将所有在网雷管全部扫描出来或者连续 10 次回复数据为全 0 为止,确定注册的雷管全部在网,没有断线的情况并且检测每个雷管的状态位信息;
初始雷管的状态位信息应为 0x00,如果有雷管扫描得到的延期值、孔位值与步骤4)中写入的值不符,应当对不符的雷管重新执行步骤4) ,然后对全部雷管重新执行步骤5) ;
6) 如果有雷管没有扫描出来或者扫描到未注册雷管,发送读延期值、孔位值指令点名确认雷管的状态信息,或重复执行步骤5) ;
7) 发送延期标定指令,进行广播延期标定;
所述S3中的起爆器起爆具体步骤包括:
a) 发送验证起爆密码指令,验证所有雷管的起爆密码;
b) 发送清除 UID 已读状态指令,之后连续发送扫描指令,直至将所有在网雷管全部扫描出来或者连续 10 次回复数据为全 0 为止,确定当前的雷管仍然全部在网,没有断线的情况,并且检测每个雷管的状态位信息和延期、孔位值信息;
c)如果有雷管没有扫描出来或者扫描到未注册雷管,则发送读延期值、孔位值指令点名确认雷管的状态信息或重新扫描;
d)若步骤b正确进行,且上述步骤都正确进行后,此时若发送读延期值、孔位值指令,读取到的雷管状态位信息为 0x0D;
e)当步骤b扫描的状态位显示标定不成功时,确认延期时间,然后发送延期标定指令,进行广播延期标定;
f)当步骤b扫描的状态位显示验证起爆密码不成功时,确认起爆密码,重新执行步骤a,发送没有验证通过的雷管对应的起爆密码;
g)再次按照所有状态位错误的雷管 UID 发送读延期值、孔位值指令;再次读取这些雷管的状态位,如果状态位还是错误则发送 3 次放电指令,发送 3 次雷管复位指令;将有问题的雷管去除掉,再重新进行组网起爆流程;
h)发送充电22v 指令,高压充电,准备起爆;
i)发送验证并起爆指令,验证所有雷管状态,若所有雷管状态正常则进入起爆延期,当达到延期时间时起爆;
S4,起爆完成,记录起爆时间、在线雷管的UID码、经纬度、爆破作业人员信息、起爆物品信息、爆后清点信息,以形成爆破记录信息并上传云服务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航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航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9082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