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气化废水的处理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486288.2 | 申请日: | 2022-05-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3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樟新;王龙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1B17/04;C01B32/50;C01C1/24;C02F1/20;C02F1/44;C02F1/66;C02F101/10;C02F101/16;C02F103/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肖小龙 |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煤气化 废水 处理 工艺 | ||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煤气化废水的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浓硫酸或过硫酸、废水通入反应釜中进行反应;酸处理反应后的废水通入吹脱塔内进行吹脱分离工序,气体进入气体脱氨工序,废水进入液体脱氨工序;气体依次经由稀硫酸吸收塔和气体膜脱氨组件吸收,得到硫酸铵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液体经精密过滤器过滤后,得精滤水和精滤渣;精滤水由滤后水罐收集,再经超滤膜组过滤得到超滤水和超滤渣,超滤水经第一pH调节罐、过滤器后进入液体膜脱氨组件,得到硫酸铵溶液和可回用水。本发明运行成本低,耐冲击负荷,可实现高氨氮废水的资源化处理,处理路径上采用封闭式循环,避免形成二次污染,几乎没有废气和废水排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领域,涉及煤气化废水的处理工艺,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用加酸法结合膜吸收的方法资源化处理含高二氧化碳、高氨、高硫化氢废水,对氨、硫化氢、二氧化碳进行脱除并回收利用的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Shell煤气化工艺是荷兰壳牌公司近年来推出的新工艺,该工艺具有对煤质要求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我国目前已建成几十套这种粉煤气化工艺系统,并将该工艺系统用于氨、甲醇的生产。但在该工艺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CO含量大于65%的气体,高浓度的CO使现有耐硫变换系统不堪重负,同时,高浓度的CO还会引起高放热的甲烷化副反应,使催化剂床层失效,因此,研发人员开发了与之配套的的耐硫变换工艺,很好地处理上述问题。
在上述的耐硫变换工艺过程中会产生煤气化高氨氮废水,高氨氮废水排入水体,特别是流动较缓慢的湖泊、海湾,容易引起水中藻类及其它微生物大量繁殖,形成富营养化污染,一方面会使自来水处理厂运行困难,造成饮用水的异味外,另一方面会使水中溶解氧下降,鱼类大量死亡,甚至会导致湖泊灭亡。氨氮还会使给水消毒和工业循环水杀菌处理过程中增大了用氯量,对某些金属,特别是对铜具有腐蚀性。当污水回用时,再生水中微生物可以促进输水管和用水设备中微生物的繁殖,形成生物后堵塞管道和用水设备,并影响换热效率。
目前大部分企业处理高氨氮的煤气化废水均采用吹脱+生化处理。但由于耐硫变换工艺过程中产生的煤气化高氨氮废水中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的含量都非常高,经吹脱后的煤气化高氨氮废水中残留氨浓度依然较高,为满足生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要求,则需要补充大量的有机碳源,致使水处理费用大大增加,且生化污泥的处理效果随环境温度、操作水平的影响较大,因此很难做到长期稳定运行,同时,生化剩余活性污泥的处置,更是给企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环保压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气化高二氧化碳、高氨、高硫化氢废水的处理工艺,该处理工艺针对煤气化废水中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的去除效果好、处理效果稳定、时间短、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煤气化废水的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酸处理:将硫酸储罐中的浓硫酸或过硫酸、废水储罐中的煤气化废水通入反应釜中进行反应,使废水中的碳酸以游离的二氧化碳存在、硫化氢氧化成单质硫沉淀、部分氨转化为硫酸铵;
(2)气液分离:将经步骤(1)酸处理反应后的煤气化废水通入吹脱塔内进行吹脱分离工序,废水中的气态氨、水蒸汽、二氧化碳从吹脱塔的出气口进入气体脱氨工序,气体分离后的废水从吹脱塔底部出料口进入液体脱氨工序;
(3)气体脱氨工序:分离后的气体依次经由稀硫酸吸收塔和气体膜脱氨组件吸收,得到硫酸铵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气体膜脱氨组件与第一酸吸收液循环罐循环连通,吸收塔和第一酸吸收液循环罐中的硫酸铵溶液送入硫酸铵储罐储存;
(4)液体脱氨工序:分离后的液体经精密过滤器过滤后,得精滤水和精滤渣;
精滤水由滤后水罐收集,再经超滤膜组过滤得到超滤水和超滤渣,超滤水经第一pH调节罐、过滤器后进入液体膜脱氨组件,得到硫酸铵溶液和可回用水,液体膜脱氨组件与第二酸吸收液循环罐循环连通,第一酸吸收液循环罐中的硫酸铵溶液送入硫酸铵储罐储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862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穴位电刺激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氢气压缩模块控制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