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BIM模型的悬吊平台应力的实时监测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84019.2 | 申请日: | 2022-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46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韩静玉;郑玉明;周雄;李宗文;黄居鹏;程振年;秦开文;周松;刘江;杨大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1/24 | 分类号: | G01L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朱文吉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bim 模型 悬吊 平台 应力 实时 监测 系统 方法 | ||
1.基于BIM模型的悬吊平台应力的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桁架(1)、三维光学应变测量机构(8)、采集模块(2)和显示模块(3),所述桁架(1)顶侧固定安装有滑轨(4),所述滑轨(4)安装有液压爬行器(5),所述桁架(1)的底侧抵贴有多个第一油缸(6),所述第一油缸(6)沿滑轨(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三维光学应变测量机构(8)用于检测桁架(1)的应力;所述采集模块(2)用于接收三维光学应变测量机构(8)检测的桁架(1)的应力并发送至显示模块(3),所述显示模块(3)用于建立BIM模型并根据采集模块(2)发送的应力在BIM模型上显示,所述第一油缸(6)与显示模块(3)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模型的悬吊平台应力的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光学应变测量机构(8)有多个,所述三维光学应变测量机构(8)与第一油缸(6)一一对应,所述三维光学应变测量机构(8)包括散斑片(81)、摄像机(82)和分析模块(83),所述散斑片(81)沿滑轨(4)长度方向间隔安装于桁架(1),所述摄像机(82)用于拍摄散斑片(81)并发送至分析模块(83),所述分析模块(83)根据散斑片(81)的变化计算应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模型的悬吊平台应力的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缸(6)设置有第二油缸(7),所述第二油缸(7)的缸体固定安装于第一油缸(6),所述第二油缸(7)的活塞杆固定安装有安装块(9),所述安装块(9)远离第二油缸(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顶杆(10),所述顶杆(10)远离安装块(9)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顶板(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BIM模型的悬吊平台应力的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10)包括子杆(101)、套筒(102)和弹簧(103),所述子杆(101)的一端与安装块(9)固定连接,所述套筒(102)滑动套设于子杆(101),所述套筒(102)远离安装块(9)的一端封闭,所述弹簧(103)连接于子杆(101)远离安装块(9)的一端和套筒(102)远离安装块(9)的一端之间。
5.如权利要求1和4任一项所述的基于BIM模型的悬吊平台应力的实时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桁架(1)建立BIM模型;在BIM模型上建立检测点,检测点为散斑片(81)在桁架(1)的位置对应BIM模型上的位置;获取应力信息,所述应力信息为分析模块(83)检测的检测点的应力,所述桁架(1)受到向下的压力时,所述应力为正值,所述桁架(1)受到向上的压力时,所述应力为负值;判断所述应力信息是否为正值;若是,则驱动第一油缸(6)向上伸缩增加支撑桁架(1)的力;若不是,则驱动第一油缸(6)向下伸缩减小支撑桁架(1)的力;在驱动第一油缸(6)向上伸缩增加支撑桁架(1)的力和驱动第一油缸(6)向下伸缩减小支撑桁架(1)的力后,返回获取应力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BIM模型的悬吊平台应力的实时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所述应力信息是否为正值前,获取第一安全信息和第二安全信息,所述第一安全信息为允许桁架(1)受到向下的压力所产生的应力,所述第二安全信息为允许桁架(1)受到向上的压力所产生的应力;判断所述应力信息是否在第一安全信息和第二安全信息之间,若是,则返回获取应力信息;若不是,则判断所述应力信息是否为正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BIM模型的悬吊平台应力的实时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驱动第一油缸(6)向上伸缩增加支撑桁架(1)的力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应力信息获取增加信息,所述增加信息为桁架(1)在应力信息时的形变恢复需要增加的力;根据增加信息驱动第一油缸(6)向上伸缩;更新应力信息;判断所述应力信息是否小于第一安全信息;若是,则返回获取应力信息;若不是,则返回根据应力信息获取增加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8401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