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82937.1 | 申请日: | 2022-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78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彭凯;陈冰;赵红霞;胡俊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3/223 | 分类号: | G01N23/223;G01N23/22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专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93 | 代理人: | 邓易偲 |
地址: | 51064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射线 荧光 光谱分析 水产品 质量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方法,能避免了现有技术对检测样品的前期消解的复杂处理且用酸过度造成污染的不足,具有准确快速、灵敏简便的特点。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待测水产品组织压片,得到待测组织能谱先进行基体效应校正,并测定不同硒含量的标准组织压片建立标准能谱含量关系式,计算谱线趋变序列对校正组织能谱进行复合谱解析,最后得到解析组织能谱强度,从而获得待测水产品中的硒元素含量;进一步判断其硒含量是否在范围标准内,避免了谱线重合对硒元素特征峰测定的能谱干扰,提高了对水产品中硒元素含量的检测精度和灵敏度,达到检测富硒水产品是否质量达标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检测技术、光谱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水产品中的硒,使用富含有机硒饲料添加剂具有抗菌消炎、抗应激、提高机体免疫力、补硒、提高饲料转化率等功效。有机硒是通过水产品转化与氨基酸结合而成,在水产品中一般以硒代胱氨酸、硒代蛋氨酸等硒形态化合物形态存在。根据《富硒含硒食品与相关产品硒含量标准》(DB 61/T 556-2018)中水产动物产品相关要求,采集样本肌肉中硒含量在0.080~1.100 mg/kg之间,平均硒含量应为0.255 mg/kg。目前对水产品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荧光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等,均需要对样品消解预处理,通过破坏有机体使待测元素基体完全转化为无机离子状态。样品消解过程不仅费时,若条件选择不当,样品消化不完全,或残留未氧化的有机体都会对准确测定含量造成干扰,且易造成样品成分污染与损失。
而富硒水产饲料和普通饲料喂养的水产品从口感、肉质等品质上均有差别,使用现有技术难以在经销时快速辨别水产品品质。因此,目前缺乏一种快速检测水产品质量的测定方法,且硒在水产品中含量甚微,无法精准监测富硒水产品的硒含量是否达到标准,难以确保水产品的养殖质量和提高养殖效益。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方法的局限,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方法,能避免了现有技术对检测样品的前期消解的复杂处理且用酸过度造成污染的不足,具有准确快速、灵敏简便的特点。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待测水产品组织压片,得到待测组织能谱先进行基体效应校正,并测定不同硒含量的标准组织压片建立标准能谱含量关系式,计算谱线趋变序列对校正组织能谱进行复合谱解析,最后得到解析组织能谱强度,并根据标准能谱含量关系式获得待测水产品中的硒元素含量;进一步判断其硒含量是否在范围标准内,避免了谱线重合对硒元素特征峰测定的能谱干扰,提高了对水产品中硒元素含量的检测精度和灵敏度,达到检测富硒水产品是否质量达标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种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制备待测水产品组织压片和不同硒含量的标准组织压片;
S200,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待测水产品组织压片和不同硒含量的标准组织压片,分别得到待测组织能谱和标准组织能谱组;
S300,对待测组织能谱和标准组织能谱组的基体效应进行校正,得到校正组织能谱和校正标准能谱组;
S400,由校正标准能谱组计算得到谱线趋变序列,并由校正标准能谱组建立标准能谱含量关系式;
S500,由谱线趋变序列对校正组织能谱进行复合谱解析,得到解析组织能谱强度;
S600,根据标准能谱含量关系式对解析组织能谱强度进行定量分析,获得待测水产品的硒含量;判断其硒含量是否在富硒含量范围标准内,是则该水产品质量达标,否则该水产品质量不达标。
进一步地,在S100中,制备待测水产品组织压片和不同硒含量的标准组织压片的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829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