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窗玻璃上升剩余力测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77315.X | 申请日: | 2022-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58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徐传广;高猛;丁晓东;周文超;果崇帅;马文龙;刘闯;丁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5/00 | 分类号: | G01L5/00;E05F15/689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陈晶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窗 玻璃 上升 剩余 测量方法 | ||
一种车窗玻璃上升剩余力测量方法,属于车窗玻璃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车窗玻璃上升剩余力的测量方法会导致测量结果产生偏差的问题。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测量前,组装玻璃升降器零部件,组装完成后,对玻璃升降器按照试验电压通电进行测试;步骤S2,将装调完成后的带有玻璃升降器的车门装夹至升降器寿命试验台上;步骤S3,分别在两种工况的玻璃升降器上选取测试点,并安装测试仪器进行测试,对测试数据采集和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窗玻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窗玻璃上升剩余力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车窗玻璃上升剩余力的测量即是对汽车玻璃升降器上升过程中某一位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汽车标准中要求玻璃上升剩余力的测量方法为,在试验电压下升降器工作5个工作循环,在玻璃固定架位于全行程中央位置时,测量阻止玻璃上升的力,测量5次求取平均值。其玻璃升降器上升剩余力测量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升降器推动玻璃时的夹紧力在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范围内,即玻璃防夹力,为乘员安全提供保证;其次上升剩余力的测量还能为玻璃升降器电机的使用寿命提供重要的分析数据,通过对上升剩余力数据的分析,可分析出升降器电机力的衰减情况及使用寿命;同时上升剩余力的测量还能分析出车窗玻璃是否具有足够的密封力。
现有技术中,车窗玻璃上升剩余力的测量需要在车门上进行,同时满足玻璃升降器正常的使用工况。即玻璃升降器、玻璃、玻璃导槽、窗框内外水切、窗框密封条等完备状态下,通过测力装置对玻璃上升到窗框中点位置时的剩余力进行测量。通常状况下是使用测力计,将车门固定在试验台架上,当玻璃上升到窗框中间位置时手持测力计在窗框中点和玻璃行程中点,两点的交汇处对其进行测量。这种方法由于手持测力计的原因,在测量时对测力计使用时的稳定性及确定的测量点位置掌握的极不稳定,导致测量精准度不是很好。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通过专业的试验台架,将测力装置事先调整到窗框中点和玻璃行程中点的交汇处对上升剩余力进行测量,这种方法规避了测力装置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现有的车窗玻璃上升剩余力的测量方法存在的缺陷为:会导致测量结果产生偏差。
综上,现有的车窗玻璃上升剩余力的测量方法会导致测量结果产生偏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车窗玻璃上升剩余力的测量方法会导致测量结果产生偏差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车窗玻璃上升剩余力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测量前,组装玻璃升降器零部件,组装完成后,对玻璃升降器按照试验电压通电进行测试;
步骤S2,将装调完成后的带有玻璃升降器的车门装夹至升降器寿命试验台上;
步骤S3,分别在两种工况的玻璃升降器上选取测试点,并安装测试仪器进行测试,对测试数据采集和分析。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中,所述的玻璃升降器零部件包括车门焊接总成、玻璃升降器总成、玻璃、玻璃导槽、窗框内外水切和窗框密封条。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中,所述的对玻璃升降器按照试验电压通电进行测试包括运行测试和电机测试。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中,所述的两种工况为单滑轨和双滑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单滑轨和双滑轨选取测试点时:
将玻璃上升力的作用点定义为玻璃托架,而托架的运行路线即为力的作用方向。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单滑轨测试点为:
将力的方向线和玻璃上边沿线X的交点定义为点2,选取升降器全行程的1/2时玻璃上边沿所到达的XY面,当点2与XY面重合时的点为测量点Q。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双滑轨测试点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773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