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涉水预警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445252.X | 申请日: | 2022-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1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艳平;张小波;刘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B60R16/023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何世磊 |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涉水 预警 方法 系统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涉水预警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当前车辆的车速信息,并判断所述车速信息是否小于预设车速;若所述车速信息小于所述预设车速,则自动开启涉水模式,并实时检测当前车辆的车身姿态;基于所述车身姿态,确定当前车辆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测量距离;当所述测量距离达到设定的阈值时,则发出相应的报警提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驾驶员无法判断水面深浅,导致车辆在涉水驾驶中易发生意外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行车涉水预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涉水预警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积水的路况,在特定的情况下,汽车需要穿过较深的水流才能达到目的地,有时还需要在大雨中行驶,上述的种种情况均需要进行汽车涉水驾驶,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涉水驾驶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汽车涉水驾驶与正常交通环境下的驾驶有很大的区别,例如,由于水流冲击力对汽车的作用,会增加车辆前进的阻力,并且水流会对行驶中的汽车产生各种方向的推力,导致车辆容易发生侧滑现象,车辆方向盘容易失控等等;另外,轮胎与水下路面的压力减小,驱动力受到限制,车辆行驶受阻的同时,会连带引发交通事故以及翻车等险情,因此,汽车涉水驾驶是非常危险的一种驾驶工况。
然而,目前现有技术中驾驶员无法判断水面深浅,基本上还都是依靠驾驶员人为手动的进行操作和调整来控制车辆,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驾驶员的个人驾驶技术,由于这种控制属于人为控制,其效果的稳定性、准确性、可靠性都会有所折扣,并且,在应对车辆涉水驾驶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时,不能做到快速准确的反应,往往最终会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发生。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涉水预警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驾驶员无法判断水面深浅,导致车辆在涉水驾驶中易发生意外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一方面提出一种车辆涉水预警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车辆的车速信息,并判断所述车速信息是否小于预设车速;
若所述车速信息小于所述预设车速,则自动开启涉水模式,并实时检测当前车辆的车身姿态;
基于所述车身姿态,确定当前车辆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测量距离;
当所述测量距离达到设定的阈值时,则发出相应的报警提示。
优选地,所述实时检测当前车辆的车身姿态的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当前车辆在驾驶过程中前轮和后轮的水平高度信息,对比前轮与后轮的水平高度信息确定当前车辆的车身姿态;
若前轮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后轮的水平高度,则判定当前车辆处于第一车身姿态;
若前轮的水平高度等于所述后轮的水平高度,则判定当前车辆处于第二车身姿势;
若前轮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后轮的水平高度,则判定当前车辆处于第三车身姿势。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车身姿态,确定当前车辆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测量距离的步骤具体包括:
若当前车辆处于所述第一车身姿势,则选取车身前段作为当前基准位置,并测得所述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测量距离;
若当前车辆处于所述第二车身姿势,则选取车身中段作为当前基准位置,并测得所述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测量距离;
若当前车辆处于所述第三车身姿势,则选取车身后段作为当前基准位置,并测得所述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测量距离。
优选地,若当前车辆处于所述第一车身姿势,当前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测量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H'=(H1/H0)*H;
其中,H'是第一车身姿态下当前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测量距离,H1是前尾门上的传感器测得的与水面的距离, H0是标准值,H是后视镜上的传感器测得的与水面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452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