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差速器装配的涨紧检测机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439512.2 | 申请日: | 2022-04-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13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 发明(设计)人: | 俞琦;闵甜甜;吴宝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巨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3/02 | 分类号: | G01M13/02;G01M17/007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孙静楠;何梅生 |
| 地址: | 23005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差速器 装配 检测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差速器装配的涨紧检测机构,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包括固定安装的机架板、设于机架板下方的下涨紧机构以及设于机架板上方的上涨紧机构和驱动检测机构,下涨紧机构的涨紧力由下涨紧气缸上顶下涨紧轴芯撑开下涨紧套提供,上涨紧机构的涨紧力由弹簧下压上涨紧轴芯撑开上涨紧套提供。本发明利用弹簧的压缩反力提供上涨紧套的涨紧力,以非常简单的机构实现了半轴齿轮的快速涨紧,大大提高了差速器检测的效率;检测过程中上夹爪和下夹爪将上半轴齿轮和下半轴齿轮推动至贴合差速器外壳位置,模拟上半轴齿轮和下半轴齿轮离心力作用下的实际工况,使检测数据更具备评价与参考价值,符合实际生产的需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差速器内行星齿和半轴齿拨叉和拧紧装配的涨紧机构。
背景技术
差速器是一种能够输出多个不同转速的机构,由行星齿轮、行星轮架(差速器壳体)、半轴齿等零件组成,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差速器工作时,输入端的动力首先传递至行星轮架,驱动行星轮架转动,再由行星轮架带动各行星齿轮转动,并由分别与各行星齿轮连接的半轴及半轴齿轮以不同转速输出动力。差速器装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差速器的整体性能,因此,差速器装配完成后,需要对差速器转动驱动力及差速器装配间隙进行检测。
差速器的两个行星轮均转动安装于行星轮架(差速器壳体)上,且需要分别与两个半轴齿啮合。实际生产中,差速器的装配一般采用人工装配的方式,具体过程为工作人员依次装配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装配后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可以手指灵活转动即可,即进行差速器转动驱动力的检测;随后,工作人员对正标记装配差速器壳体的两个半壳,将两个半壳以螺栓按照规定的拧紧力矩拧紧,并以开口销锁死。装配完成后应当再次检查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的转动是否灵活,并以塞规由差速器壳体上的测量窗孔处测量半轴齿轮背面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间隙是否符合装配要求,即差速器装配间隙的检测。该检测方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都很差,检测效率也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差速器装配的涨紧检测机构。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差速器装配的涨紧检测机构,包括机架板、设于所述机架板下方的下涨紧机构,设于所述机架板上方的上涨紧机构和驱动检测机构;
所述驱动检测机构包括轴线沿竖向设置的驱动轴和角度编码器,所述角度编码器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驱动轴下端安装连接;
所述上涨紧机构包括弹簧固定座、沿竖向由所述弹簧固定座内贯穿设置的上涨紧轴、套设于所述上涨紧轴上的弹簧、设于所述上涨紧轴底端的上涨紧轴芯以及套设于所述上涨紧轴芯外部的上涨紧套;所述弹簧固定座沿竖向贯通嵌设在所述机架板上;所述角度编码器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上涨紧轴的顶端安装连接,所述上涨紧轴的顶端设有上涨紧轴限位部,所述弹簧安装于所述弹簧固定座内,其顶端和底端分别由所述上涨紧轴限位部和所述弹簧固定座轴向限位;
所述下涨紧机构包括下涨紧轴、设于所述下涨紧轴顶端的下涨紧轴芯以及套设于所述下涨紧轴芯外部的下涨紧套;
所述驱动轴、所述上涨紧轴和所述下涨紧轴共轴线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检测机构还包括驱动轴安装板和至少两根导向连接柱,所述驱动轴转动贯穿安装在所述驱动轴安装板上,所述驱动轴安装板通过沿周向均布设于所述驱动轴外围的至少两根导向连接柱连接固定至所述机架板正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上涨紧机构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板上的上涨紧气缸、与所述上涨紧气缸的输出端连接固定的上压板;各所述导向连接柱贯穿所述上压板设置,所述上涨紧气缸用于驱动所述上压板在各所述导向连接柱的导向作用下上下移动;所述上涨紧轴芯呈上小下大的类伞状结构,所述上涨紧套安装连接至所述弹簧固定座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巨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巨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395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