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刺参内脏寡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及微胶囊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10395.7 | 申请日: | 202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068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9 |
发明(设计)人: | 彭健;孟令辉;方素云;胡晓珂;闵军;张海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科海洋微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50 | 分类号: | A61K9/50;A23L33/18;A23L33/22;A23J1/00;A23J1/04;A23J3/04;A23J3/34;A23L29/30;B01J13/0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贵宾 |
地址: | 264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刺参 内脏 寡肽 微胶囊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刺参内脏寡肽微胶囊的制备方,利用从越橘果渣中筛出植物乳杆菌,从刺参肠道中获得与枯草芽孢杆菌,酵母按比例搭配作为发酵用益生菌,利用该益生菌处理越橘果渣得到越橘果渣SDF,利用该益生菌处理刺参肠刺参内脏寡肽,以刺参肠刺参内脏寡肽为芯材,以越橘果渣SDF与海藻酸钠为壁材,通过锐孔法制备微胶囊。该为胶囊微胶囊抗氧化能力下降速度远低于未经包埋的刺参内脏寡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胶囊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刺参内脏寡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及微胶囊。
背景技术
刺参内脏在加工过程中往往得不到高效利用,其肠道中因含有大量泥沙,有效产量低,处理与回收工序繁琐,常被视为废弃物处理。但实际上在同等质量的刺参器官中,刺参肠蛋白质含量最高,脂肪、海参皂苷含量较高,甚至含有体壁所没有的牛磺酸。现市场多采用酶解的方式获得海参低聚肽,分子量较大,但产品颜色深且腥味重,抗氧化功能优势不明显,使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市场接受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一种刺参内脏寡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及微胶囊。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刺参内脏寡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制备发酵菌,从越橘果渣中筛出植物乳杆菌,从刺参肠道中获得与枯草芽孢杆菌,并于市售酵母按比例搭配作为发酵用益生菌;
S200制备越橘果渣SDF,采用菌酶交互技术处理越橘果渣,原料果渣经初步酶解后接种S100制得的发酵用益生菌进行发酵,发酵液经浓缩、醇提、烘干后获得SDF;
S300制备芯材刺参内脏寡肽,刺参肠经预处理后利用复配蛋白酶酶解、脱色、然后接种S100制得的发酵用益生菌进行发酵,发酵液取出后离心,上清液冻干后,获得刺参内脏寡肽粉末;
S400制备刺参内脏寡肽微胶,以越橘果渣SDF与海藻酸钠为壁材,配成溶液,接入芯材刺参内脏寡肽,并加入蔗糖脂肪酸酯促进溶解,加热,超声并震荡充分溶解后利用锐孔法制备微胶囊。
所述步骤S100具体包括,
S110取新鲜刺参肠剪碎,并将其肠中内容物分别置于EP管中,用经过抽滤灭菌的海水稀释后,离心取上清液,适当稀释,得内容物稀释液;取越橘果渣粉,用生理盐水稀释离心后,得越橘果渣稀释液;在MRS,LB固体培养基上做好标记,将内容物稀释液、越橘果渣稀释液分别在对应培养基上进行平板涂布,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
S120对涂布平板挑选不同类型单菌落分别在相应培养基划线纯化,测序后筛得植物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
S130将S120中获取的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按1:1:1配制成发酵菌液。
所述步骤S200具体包括,
S210,采用菌酶交互技术处理越橘果渣,首先采用双酶法,先用α-淀粉酶酶解,然后用NaOH调节至pH呈中性,再以碱性蛋白酶酶解,烘干后制得越橘果渣酶解物;
S220设计单因素实验,分析各因素越橘果渣SDF获得率的影响;分别以发酵时间为12h、24h、36h、48h、60h、72h,液料比为2:1、4:1、6:1、8:1、10:1、12:1、14:1,发酵PH为4、5、6、7、8、9,发酵温度为26.5℃、30℃、33.5℃、37℃、40.5℃、44℃,发酵用益生菌接种量为6%、8%、10%、12%、14%、16%为单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分析上述因素对越橘果渣SDF获得率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科海洋微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科海洋微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103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驻车制动器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生物感测辨识系统及其感测装置与感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