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砂岩热储地热井回灌量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89388.3 | 申请日: | 2022-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8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齐恭;李杨;关强;李双增;范少华;齐晓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省地热资源开发研究所);齐恭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E21B43/11;E21B21/00;E21B37/02;E21B33/134;F24T10/20 |
代理公司: | 衡水市盛博专利事务所 13119 | 代理人: | 付震夯 |
地址: | 053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砂岩 地热 井回灌量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地热利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提高砂岩热储地热井回灌量的方法。其主要技术特征为:先进行地热井施工,在所有含水层位置射孔;确定地热井各含水层压力,选取部分水压小的含水层作为回灌层,施工回灌井,在选取的回灌层位置射孔成井并洗井,射孔成井和洗井时,从小至上依次进行,并用止水桥塞将下部封堵,洗井更加彻底。不但提高了成井时间,提高了打井效率,而且在回灌时,回灌的水很容易进入水压低的含水层,而水压高的含水层与井孔不通,无法通过进口进入水压低的含水层,增大了回灌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热井和回灌井施工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砂岩热储地热井回灌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砂岩热储的特殊地质情况,砂岩型地热井的回灌量较低,地热开发利用率较低,回灌一直是制约地热供暖高效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尤其是馆陶组砂岩热储的回灌问题。现有的地热开发利用一般采用在地热井抽水,经过热能交换后再经过回灌井将水回灌。以前施工的回灌井和地热井结构基本相同,在所有含水层上都射孔、洗井。热储层地质条件对砂岩热储的回灌具有基础性决定作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把馆陶组中的所有砂岩层概化成一个大层,但是馆陶组地层由多层薄厚不一的砂岩、泥岩层构成,每层砂岩的岩性、热物性、水动力等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对回灌的贡献也不能一概而论。现有回灌井存在以下缺陷:
其一,回灌量,因在成井过程中,水压低的含水层泥浆渗透到孔外的的距离远,在洗井过程中,泥浆不容易被疏通,导致该含水层不能被疏通,回灌时回灌水不能进入该水压低的含水层,水压高的含水层泥浆渗透到井外的的距离近,,在洗井过程中,泥浆很容易被冲开,导致该含水层被疏通,回灌时回灌水因该含水层的水压高而造成回灌困难;
其二,在不回灌过程中,水压高的含水层会通过井孔进入到水压低的含水层,使得水压低的含水层的水压区域内增高,在回灌时增加了回灌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能提高砂岩热储地热井的回灌量,增加地热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砂岩热储地热井回灌量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高砂岩热储地热井回灌量的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 地热井施工
根据区域地层资料施工一眼地热井,地热井成井采用固井射孔成井工艺,物探测井后根据测井结果,在所有含水层位置射孔;
第二步 清洁井管内壁
用套管刮削器清除井下套管内壁的水泥、沙土、残留子弹、划痕、各种盐类结晶或沉积物、射孔毛刺以及套管锈蚀后所产生的氧化铁等脏物,保持套管内壁的清洁;
第三步 地热井洗井、抽水试验后
对地热井进行洗井和抽水试验;
第四步,确定地热井各含水层压力
第(一)步,测量地热井上面第一层含水层C1含水层的地层压力
在第一层含水层C1含水层下方的实管段用止水桥塞分隔,水位稳定后,测量地热井静水位,得到水位H1米;
第(二)步,测量地热井上面第二层含水层C2含水层的地层压力
在第二层含水层C2含水层下部实管处下安装止水桥塞,封隔C2含水层与下部水利联系,在C2含水层上部实管处下入封隔器,封隔器为中通封隔器,与封隔器连接的钻杆及接头不渗漏,测量钻杆内水位,水位稳定后得到水位H2米;
第(三)步,测量地热井上面第三层含水层C3含水层的地层压力
在第三层含水层C3含水层下部实管处下安装止水桥塞,封隔C3含水层与下部水利联系,在C3含水层上部实管处下入封隔器,封隔器为中通封隔器,与封隔器连接的钻杆及接头不渗漏,测量钻杆内水位,水位稳定后得到水位H3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省地热资源开发研究所);齐恭,未经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省地热资源开发研究所);齐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893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