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灌浆套筒实时反馈自动补浆装置及操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80718.2 | 申请日: | 202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96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1 |
发明(设计)人: | 孙文明;王松林;高威;岳昶帆;程颖博;石中州;朱金辉;卢加新;李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2 | 分类号: | E04G21/02;E04G21/12;E04C5/16;G01F2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姜鹏 |
地址: | 25001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灌浆 套筒 实时 反馈 自动 装置 操作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孔补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灌浆套筒实时反馈自动补浆装置及操作方法,悬浮组件包括上下平行的一对上滤板和下滤板,上滤板和下滤板之间通过空心浮杆连接,液位管上设置有上下分布的第一液位计和第二液位计,第一液位计和第二液位计之间的高度差小于空心浮杆的长度,下滤板为圆环状,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液位管和反馈管的配合,从而形成对填充补料量的反馈,通过设置悬浮组件,从而利用滤板实现对排气气流中的粉尘进行过滤,避免粉尘对液位管内壁造成污染,同时利用双层的滤板和隔板的配合,在补浆液回流时带动悬浮组件上升,通过悬浮组件实现信号反馈,从而避免补浆液造成对液位管内壁的污染,便于后续重复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孔补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灌浆套筒实时反馈自动补浆装置及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实际工程中,各种原因都会可能导致灌浆缺陷的出现,影响构件甚至结构的性能。最常见的缺陷原因是漏浆,将会导致套筒脱空,钢筋和灌浆料的锚固长度减小,从而明显降低灌浆套筒接头的性能,可能导致整个构件连接失败。
在发现漏浆或填充不满时,常用的应对方法是通过补浆的方式进行弥补。但是往往在发现需要补浆时,注浆孔处灌浆料已经硬化凝结,只能从排浆孔处直接灌入浆料,然而此时只剩一个排浆孔,补浆时浆料会把孔封住,内部空气却无法排除,依然残留在套筒内,空气无法被填满,补浆效果差。
且现有的补浆装置只是通过补浆液的回流实现填充程度的反馈,而补浆的混凝土原料具有粘附性,从而造成反馈管内壁污染,影响后续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浆套筒实时反馈自动补浆装置及操作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灌浆套筒实时反馈自动补浆装置,所述补浆装置包括:
补浆柱,所述补浆柱的上端分别连接与有液位管和储料罐,补浆柱的侧向端部分别插接有连接液位管的反馈管和连接储料罐的补浆管,所述反馈管和补浆管均固定在补浆柱外侧的橡胶塞堵头上,反馈管的外侧设置为螺旋盘管,所述螺旋盘管套接在补浆管上,螺旋盘管的下端设置有线性分布的三组排气口;
悬浮组件,所述悬浮组件包括上下平行的一对上滤板和下滤板,所述上滤板和下滤板之间通过空心浮杆连接,上滤板和下滤板竖直滑动安装在液位管上,所述液位管上设置有上下分布的第一液位计和第二液位计,液位管的内壁与第二液位计等高的位置设置有隔板,第一液位计和第二液位计之间的高度差小于空心浮杆的长度,所述上滤板位于隔板的上端,所述下滤板为圆环状,下滤板位于隔板的下端。
优选的,所述补浆柱的外侧设置有充气马达,所述储料罐上设置有进气口,充气马达通过气管连通进气口。
优选的,所述补浆柱的下端设置有手柄,手柄内设置有控制器,手柄的外侧上设置有控制按钮,所述充气马达、第一液位计和第二液位计均电性连接手柄的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补浆管上设置有固定环,所述螺旋盘管的端部插接在固定环上,且螺旋盘管的端部与补浆管平行,螺旋盘管连通反馈管,所述反馈管通过直角连通管密封连接液位管的下端。
优选的,所述储料罐的外壁设置有刻度表,储料罐的上端左侧设置有螺纹密封安装的密封端盖,储料罐的内腔设置为储液内腔,所述储液内腔中滑动安装有活塞板,所述密封端盖下端的进料口和进气口均通过折叠连管连接活塞板。
优选的,所述活塞板的上端竖直设置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上端延伸至储料罐的上端,升降柱的下端外壁套接有弹簧,升降柱的上端端部安装有配重块,所述弹簧压合在活塞板与储液内腔上端内壁之间。
优选的,所述隔板上贯穿设置有通孔,所述空心浮杆竖直贯穿通孔,所述下滤板和上滤板的外径均大于通孔的内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807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