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相合成粉体的多段降温降压与热量回用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60605.6 | 申请日: | 2022-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687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0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众;张宝权;刘璐;杨健乔;王进龙;刘伟;刘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F25D1/02;C01B13/14;C01B25/45;B82Y40/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朱海临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合 成粉体 降温 降压 热量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相合成粉体的多段降温降压与热量回用系统及方法,通过设置可控制启用的喷水急冷器与急冷/回热器,可实现不同纳米产品制备情况下的反应产物快速降温与热量回用,在保证产物性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利用了反应产物中的剩余热量,节约了能源,同时可实现超临界水热合成纳米材料生产线多功能化,降低了装置投资成本。通过设置可控制启用的毛细管降压器与背压阀配合,可实现不同反应流量下的两级或直接降压,降低系统堵塞风险,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及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相合成粉体的多段降温降压与热量回用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技术在21世纪产业革命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21世纪最重要、最具发展前景的前沿技术。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学、热学、磁学、光学及力学性能,其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新能源、绿色化工、生命医学、军工科技等领域的应用,引发了所在领域的革命性技术突破,具有极其光明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的制备是纳米技术广泛应用的根本基础,只有掌握高端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才能抢占纳米技术制高点。
传统的纳米粉体制备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但是传统方法工艺设备复杂,产量低,难以做到100nm以下,大规模生产难度较大;一般都要经过后续处理;同时有的制备方法会添加有机溶剂或剧毒的添加剂成分,在生产中造成严重污染。传统纳米制造方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使得纳米材料的价格相当高,如50nm左右的纳米二氧化钛的价格为30~40万/吨,严重制约了纳米材料的规模化应用,同时也限制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超临界水(Supercritical water,SCW)是指温度和压力均高于其临界点(T=374.15℃,P=22.12MPa)的特殊状态的水。超临界水兼具液态和气态水的性质,该状态下的水中只有少量的氢键存在,介电常数近似于有机溶剂,具有极高的扩散系数和极低的粘度。超临界水热合成技术是一种用于纳米金属粉体制备的绿色合成技术。超临界水热合成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密闭高压容器中采用超临界水为反应介质,以超临界水作为反应介质,使金属盐在水热介质中发生水解、脱水反应,进而成核、生长、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粒度和结晶形态的纳米粉体。
超临界水热合成过程中制备出来的颗粒具有粒度分布较为均匀,晶粒发育完整,纯度高,颗粒团聚较轻,可适用较为廉价的原料,运行成本相较于传统制备方法低,超临界水热合成制备纳米金属颗粒的技术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成核率极高,有利于超细微粒(10~30nm)的形成;
2、反应速率极快,通常在1~2秒内完成反应,比常规方法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3、反应空间密闭,介质为水,无污染,环境友好;
4、可通过控制工艺参数来控制产物粒径与形貌;
5、工序简单,生产成本低,为传统生产方法的5~10%。
超临界水热合成纳米材料通常可在1~2秒内完成,所得直接产物是超临界状态下(~420℃、25MPa)的由反应后溶液与纳米颗粒组成的纳米流体。在反应完成后纳米产物流体若仍然处于超临界状态下,将发生纳米颗粒的继续长大、融合、团聚及奥氏熟化等不良现象,导致最终产物颗粒粒径显著增加至数到数十倍,并且颗粒粒径分布不均匀。因此,有必要对反应完成后的产物流体进行快速降温以中止反应。
然而,工业实际中现有的高密度换热器无法应用于纳米产物流体的降温。这是由于纳米产物流体中含有大量的纳米颗粒,将堵塞高密度换热器中复杂且狭窄的流道。因此可采用接触式换热方法,如喷水急冷器。但该方法仍存在弊端,直接喷冷却水将反应产物流体温度将至纳米颗粒后处理(分离与清洗)所需温度的情况下,将耗费超过反应用水2倍以上的冷却水,并且这些热量无法回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606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