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RFID的注水/采油井用双向通信智能测调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54461.3 | 申请日: | 202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76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左凯;杨进;徐东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E21B43/20;E21B43/14;E21B47/00;E21B47/06;E21B47/07;G06K7/10;G06K19/077 |
代理公司: | 北京嘉途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93 | 代理人: | 彭成 |
地址: | 1022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rfid 注水 油井 双向通信 智能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RFID的注水/采油井用双向通信智能测调方法及系统,注水井中,在每个注水层段设置RFID配水器,PC机连接RFID地面控制系统,将井下RFID配水器阀开度大小和读取井下参数的指令信息,写入要到球形电子标签中;依次将两个带有相关指令信息的球形电子标签投入或泵送入注水井,对RFID配水器阀体的开度进行调节,并通过反洗井方式把球形电子标签洗出,在球形电子标签再次通过RFID配水器时对相应位置的流量、压力、温度等信息进行采集;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RFID配水器阀体的开度数据进行校正,并且对下一次调节计算调节参数指令;所述球形电子标签程椭球体,内部设置可调节配重,实现注水/采油井流速的精准控制,地面和井下的双向通信以及球形电子标签顺利回收,操作简便、经济高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注水开采的注水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RFID的注水/采油井用双向通信智能测调方法及系统,通过向井内投入球形电子标签,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实现注水井井下各层RFID配水器注水量的调节,或采油井井下各层RFID配产器采液量的调节,以及井下流量、压力和温度等参数的准确监测,属于无缆式分层注采方法。
背景技术
注水开采是油田开发中提高采收率、保持油田高产稳产的有效手段。目前,井下分层注采的方法主要包括:边测边调式分层注采方法、预设程序式分层注采方法、预置电缆式分层注采方法、压力脉冲式式分层注采方法。边测边调式和预设程序式分层注采方法无法对井下RFID配水器进行实时测控,受井斜影响大,在大斜度井中无法应用。预置电缆式分层注采方法需要在井下下入电缆,操作复杂、成本较高而且风险相对较大。压力脉冲式分层注采方法技术不成熟,尚无法实现双向通信,而且受井筒直径限制和环境影响较大。
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稳频RFID技术的油井注采控制方法(如专利号CN105735950A,中国,公布日2016年7月6日),利用RFID射频实现井下信息读取,该方法无需在井下下入电缆,操作简单。但现有的RFID注采控制方法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有的RFID注采控制方法只能实现地面和井下的单向通信,无法反馈井下流量、压力和温度等信息。
(二)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配水器阀体控制精度不可避免出现下降,但由于RFID配水器阀体开度无法实现在线控制与调节,进而无法实现对RFID配水(产)器的开度校正。
(三)由于油井内部工况十分复杂、恶劣,随着油井深度的增加,RFID电子标签承受的压力呈线性增加,同时随油井深度增加RFID电子标签表面的泥浆堆积密度也呈指数级增长(Ludwig Plant Mud Density Theory),导致RFID天线阻抗发生改变,进而对RFID电子标签与配水(产)器之间通讯的产生恶劣影响。
(四)RFID电子标签在注水/采油井内下降的过程中,其姿态易受水流影响,导致RFID配水器对电子标签信息的读取失败,更有甚者会出现电子标签在油井中阻塞现象。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与缺陷,本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的注水/采油井用双向通信智能测调方法及系统,通过对RFID电子标签的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能够实现地面和井下的双向稳定通信,井下流量、压力和温度等参数的有效监测,以及对配水器阀门开度的自动控制与校正调节,解决了现有分层注采技术中存在的受井斜、井筒直径影响大,特别是油井开采中金属管道、饱和盐水、泥浆、高温等恶劣工况下无法实现地面和井下的双向通信问题,无需人工干预、操作简便、经济高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RFID的注水/采油井用双向通信智能测调系统,所述注水井包括RFID地面控制系统、液压站,以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油管柱、液控管线、反洗井提升装置、滑套、顶封定位密封、隔离封隔器、RFID配水器、插入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44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