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RFID的注水/采油井用双向通信智能测调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54461.3 | 申请日: | 202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76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左凯;杨进;徐东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E21B43/20;E21B43/14;E21B47/00;E21B47/06;E21B47/07;G06K7/10;G06K19/077 |
代理公司: | 北京嘉途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93 | 代理人: | 彭成 |
地址: | 1022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rfid 注水 油井 双向通信 智能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RFID的注水井用双向通信智能测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指令写入:通过RFID地面控制系统(1)将注水井下RFID配水器(9)的阀门开度大小和读取井下参数作为指令信息写入球形电子标签(11);
S2,指令下传:将步骤S1得到的已写入指令信息的球形电子标签(11)投入或泵送入所述注水井,当所述球形电子标签(11)依次通过多个所述RFID配水器(9)时,位于不同注水层位的所述RFID配水器(9)内的井下读写器将读取所述球形电子标签(11)携带的所述指令信息,相应的所述RFID配水器(9)根据所读取的阀门开度大小指令信息控制阀门开度;
S3:电子标签回收及参数采集:全部阀门开度大小指令信息传递完成后,通过反洗井方式洗出所述球形电子标签(11),当所述球形电子标签(11)再次通过所述RFID配水器(9)时,不同层位所述RFID配水器(9)内的井下读写器会将当前RFID配水器测量得到的流量、压力、温度的参数信息回传至所述球形电子标签(11);
S4:数据上传:待所述球形电子标签(11)返回井上后,通过PC机连接所述球形电子标签(11),读取所述参数信息,实现数据上传;
S5:指令修正:PC机对步骤S4得到的所述参数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所述RFID配水器(9)实际流量,根据所述实际流量确定所述RFID配水器(9)实际阀门开度,根据实际阀门开度与期望值之间的偏差,修正所述阀门开度大小指令信息并将修正后的指令信息写入所述球形电子标签(11),为下一个测调流程做好校正准备;
S6:重复步骤S2-S5,直至所述球形电子标签(11)带回的流量、压力、温度的参数信息达到期望值或满足工作需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通信智能测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RFID配水器(9)反馈的流量、压力、温度的参数信息,查找数据库中的数值对应表确定球形电子标签流动干扰系数K和球形电子标签电磁干扰系数P。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通信智能测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电子标签(11)为椭球体形状,且其三维坐标形状表征函数为X2/a2+Y2/b2+Z2/c2=1,其中a=b≤c;其中当流动干扰系数K越大时c/a的取值越大,1≤c/a∝K。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通信智能测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电子标签(11)为内部设置沟道(131)的空心结构,所述沟道(131)内设置配重块(1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通信智能测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电子标签(11)包括供电电池(13)、编解码模块(14)、读写模块(16)、天线(15),所述天线(15)设置有电感L、电容C、电阻R,其中所述电感L、电容C、电阻R组成RLC谐振电路,其中所述电阻R采用压电材料,并且设置在所述球形电子标签(11)外表面,其电阻值R随压力增大而减小。
6.一种基于RFID的注水井用双向通信智能测调系统,应用于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双向通信智能测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地面部分和井下部分,所述地面部分包括RFID地面控制系统(1)、液压站(2),所述井下部分包括以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油管柱(3)、液控管线(4)、反洗井提升装置(5)、滑套(6)、顶封定位密封(7)、隔离封隔器(8)、RFID配水器(9)、插入密封(10),所述RFID配水器(9)内置流量、压力、温度传感器以及电机、无线射频模块和核心处理器,所述RFID地面控制系统(1)包括装有地面控制器操作软件的PC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446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