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风电混合塔筒转接环及其上锚板安装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350774.1 | 申请日: | 2022-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21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 发明(设计)人: | 郭松龄;余光;康佳旺;彭棠;谭俊;周扬;王兰;孔维博;陈庆;彭驰;唐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3D80/00 | 分类号: | F03D80/00;F03D13/20 |
| 代理公司: | 重庆鼎慧峰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6 | 代理人: | 王华容 |
| 地址: | 401122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转接 及其 上锚板 安装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风电混合塔筒转接环及其上锚板安装方法,本发明的风电混合塔筒转接环包括转接环本体,转接环本体的顶面上设有二次灌浆槽,二次灌浆槽成环形,并与转接环本体同心设置,二次灌浆槽内设有二次浇筑体和环形的上锚板,上锚板的内外圈边缘处分别设有调平螺栓,调平螺栓沿上锚板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调平螺栓用于调平上锚板,上锚板通过二次浇筑体浇筑固定在转接环本体上,转接环上设有贯穿转接环本体和上锚板的连接孔,和用于穿装预应力筋的锚孔,连接孔和锚孔分别沿转接环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其能够提高转接环上锚板的平整度,降低上锚板底部与混凝土结合处出现蜂窝麻面及浮浆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电混合塔筒转接环及其上锚板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能源策略的转化和升级,风力发电将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随之而来的是对低风速区风力发电的开发和利用。预计到2020年底,我国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4200万千瓦以上,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
为了对低风速区风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增加风电机组的捕风能力,势必需要风轮直径进一步增大,风电机组塔筒高度进一步增加。传统的纯钢塔筒的经济高度在100米以下,因此,为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性能,装配式预应力混合塔筒得到了广泛应用。预应力混合塔筒的组成部分可以简单分为:下部混凝土塔筒(2),上部钢塔筒(1)以及转接环(3),如附图1所示。其中,转接环(3)是连接钢塔段和混凝土塔筒段的过渡构件,其顶面设置有环形的上锚板,并通过上百根贯穿自身的长螺杆与上部钢塔紧紧相连(转接环(3) 及上锚板上设有沿转接环(3)周向间隔布置的连接孔,长螺杆穿过连接孔与上部钢塔紧紧相连),底部通过灌浆抗剪键和混凝土塔筒相连并,最后在转接环(3)和基础之间张拉预应力筋,将转接环(3)紧紧压在底部混凝土塔筒之上。
因此,转接环作为重要的过渡传力构件,在预应力荷载、塔筒自重以及外部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内部将会产生巨大应力且局部受力相当复杂。目前转接环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为满足受力要求需要在内部配置相当多数量且形式不同的钢筋。目前的转接环生产、施工中,上锚板上通常直接浇筑在转接环浇筑体上,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其一是转接环上锚板平整度不满足要求;其二是转接环上锚板底部与混凝土结合处出现蜂窝麻面及浮浆现象。
为了推进风电机组钢-混凝土混合塔筒在低风速区的建设使用,研究和提出新型施工技术来完善转接环的施工生产具有重大的工程价值。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风电混合塔筒转接环,以提高转接环上锚板的平整度,降低上锚板底部与混凝土结合处出现蜂窝麻面及浮浆的风险。
本发明的风电混合塔筒转接环包括转接环本体,所述转接环本体的顶面上设有二次灌浆槽,所述二次灌浆槽成环形,并与所述转接环本体同心设置,所述二次灌浆槽内设有二次浇筑体和环形的上锚板,所述上锚板的内外圈边缘处分别设有调平螺栓,所述调平螺栓沿所述上锚板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调平螺栓用于调平所述上锚板,所述上锚板通过所述二次浇筑体浇筑固定在所述转接环本体上,所述转接环上设有贯穿所述转接环本体和所述上锚板的连接孔,和用于穿装预应力筋的锚孔,所述连接孔和所述锚孔分别沿所述转接环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次浇筑体的顶部凸出所述转接环本体的顶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灌浆槽的内外两侧分别超出所述上锚板的内外圈边缘,所述上锚板容纳于所述二次浇筑体内外两侧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锚板的内圈上的调平螺栓与所述上锚板的外圈上的调平螺栓数量相等,并沿所述上锚板的周向交错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孔设置在内外两圈所述调平螺栓之间,并沿所述转接环本体的周向均匀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07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