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共培养巨噬细胞和肝癌细胞的体系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37730.5 | 申请日: | 202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34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羊东晔;刘冬萌;郭嘉琪;周丽诗;符艳秋;李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N5/0786 | 分类号: | C12N5/0786;C12N5/071;C12N5/09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众通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22 | 代理人: | 尹全杰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培养 巨噬细胞 肝癌 细胞 体系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共培养巨噬细胞和肝癌细胞的体系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RH35细胞培养基与NR8383细胞培养基按比例1:1‑1:8混合;2,加入共培养基;3,置于37℃、CO2培养箱培养;4,培养24h、48h后进行细胞活力检测。结果显示,当共培养体系含15%胎牛血清,40%的Ham'sF‑12K基础培养基和45%的DMEM高糖培养基,即RH35细胞培养基与NR8383细胞培养基的比例为1:1时,细胞活力与不含共培养基的细胞活力相当。本发明提供的共培养巨噬细胞和肝癌细胞的体系和方法可将这两种细胞的活力达到最大值,降低了共培养技术难度。同时,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为研究巨噬细胞活化的异常炎症环境与肝癌之间的关系以及明确“炎‑癌”过程中细胞微环境状况提供了方便而高效的条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共培养巨噬细胞和肝癌细胞的体系和方法。
背景技术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第5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病死率高,为第二常见的引起肿瘤相关性死亡的原因。基于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库72个登记点(2009~2011年)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下男性中,肝癌是最常见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导致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慢性酒精性肝炎等。由于慢性炎症导致了不可逆转的肝组织损伤,并最终导致了肝癌的发生。肝癌具有早期诊断率低、恶性程度高、易转移、常常合并肝硬化等特点,早期肝癌患者可以采取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物理治疗等治疗方法,而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和术后复发的患者来说,系统治疗只能使有限的患者受益,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70%。当前以手术切除为主的临床治疗手段反应差,因而致残、致死率高。为改变当前肝癌的预后,深入研究肝癌分子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法,从而对使更多进展期肝癌患者和术后复发患者获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肝癌是经典的炎症相关性癌症,肝癌预后较差的原因是因为其极易侵袭、转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发现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参与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血管生成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肝癌微环境中主要的炎症细胞,大量研究表明:肿瘤间质中的巨噬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肿瘤细胞并非肿瘤组织中的唯一成分,其形成与演变不仅与肿瘤细胞本身相关,还与微环境有关。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决定肿瘤细胞行为的关键因素。巨噬细胞是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主要组成。有研究指出肿瘤间质中的巨噬细胞能够通过分泌一些特殊的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诱导肿瘤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生成,抑制机体免疫反应,进而促进肿瘤复发和转移。
有研究证实,肝癌细胞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具有非常活跃的招募功能,并且能使M1细胞向M2细胞转换。有病理结果研究显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密度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巨噬细胞是一种高度可塑的细胞,可以被极化以获得一系列功能性表型。为了应对微环境中的刺激,巨噬细胞可以在表型上极化为两个主要细胞群:M1型巨噬细胞主要表现为杀伤肿瘤,促进炎性反应的活性;而M2型巨噬细胞主要表现为抗炎症,促进肿瘤的活性。而肿瘤周围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往往表现为M2型。肿瘤细胞都能以某种方式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研究证明,在肿瘤细胞的背景下,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常促进癌细胞增殖、免疫抑制和血管生成,以支持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在促进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方面,巨噬细胞(主要是M2型巨噬细胞)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未经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377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