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极管相分离蒸发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311667.8 | 申请日: | 2022-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86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 发明(设计)人: | 谢剑;徐进良;周庆;李怡轩;雷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H01L23/427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李全旺 |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极管 分离 蒸发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极管相分离蒸发器,属于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技术领域。主要由上、中、下三层构成,分别为蒸汽腔、相分离膜组件及底板,底板上键合蒸汽腔,中间夹层为相分离膜组件;底板一侧带有与外部联通的入口,底板内带有连续呈锯齿状分布的肋,肋将底板分割成液体槽和蒸汽槽,肋顶部表面上带有连通液体槽和蒸汽槽的流体二极管通道,相分离膜组件遮盖于底板上,在蒸汽槽对应位置开缝,蒸汽槽顶端通过相分离膜组件与蒸汽腔连通,蒸汽腔带有出口。本发明具有安全可靠、低能耗、高散热的优点,可广泛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能耗、高性能的电子器件散热技术。
技术背景
随着5G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海量数据需要高速处理和传输,电子设备功耗大幅上升,热流密度将从~100W/cm2攀升到~1000W/cm2,这给电子器件冷却带来了巨大挑战:(1)如果采用单相液体冷却,需要更大流量的液体,泵功消耗攀升,将加剧数据中心能耗,显然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道而驰;(2)如果采用常规微通道对流沸腾冷却,高热流密度下沸腾产生的汽泡可能堵塞通道,产生流动阻力大、流动不稳定甚至沸腾危机等问题;(3)通过多种形式的肋表面,微通道沸腾换热性能有所提升,但这些散热方案难以在低能耗下同时提升临界热流密度和传热系数。因此,芯片散热及数据中心热管理亟需低能耗、高性能的创新方案。
毋庸置疑,两相沸腾传热远优于单相对流冷却,仍然是电子冷却首选方案。针对两相流阻力大、流动不稳定等问题以及传热强化、临界热流密度提升等需求,以下通过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谋划创新解决方案:(1)两相摩擦压降要比单相液体摩擦压降至少高一个量级。研究表明,两相摩擦压降正比于汽相界面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因此,通过“相分离”,及时从两相流中分离出汽体,减小汽相比表面积,能够减小压降和泵功消耗。(2)并联多通道两相流输送时,各通道内两相分布随空间和时间变化,引起并联通道流量动态分配,产生流动不稳定性。入口节流等传统方法可解决流动不稳定性,但压降阻力惩罚太大。设计具有“二极管特性”的单向流动通道,是解决两相流不稳定性的新思路。(3)无论单相流还是两相流,对流传热均具有“短管效应”,即流体进入通道后边界层逐渐发展,通道越短,边界层越薄,传热性能越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二极管相分离蒸发器,可以解决电子冷却蒸发器中两相流阻力大、流动不稳定等问题,满足强化传热、提升临界热流密度等需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二极管相分离蒸发器为上、中、下三层结构,上、中、下三层分别为蒸汽腔、相分离膜组件及底板,底板上键合蒸汽腔,中间夹层为相分离膜组件;底板一侧带有与外部联通的入口,底板内带有连续呈锯齿状分布的肋,肋将底板分割形成液体槽和蒸汽槽,肋顶部表面上带有连通液体槽和蒸汽槽的流体二极管通道,流体二极管通道内由弯曲形的主通道和旁路通道并联而成,主通道和旁路通道交于通道内(A、B)两点,一交点(A)靠近液体槽,该点主通道和旁路通道夹角(α)为钝角;另一交点(B)靠近蒸汽槽,该点主通道和旁路通道夹角(β)为锐角;主通道和旁路通道从液体槽到蒸汽槽方向的通道截面面积逐渐增大;液体槽通过底板内的分流槽与入口联通,蒸汽槽与底板内的汇流槽联通;相分离膜组件遮盖于底板上,相分离膜组件为夹层结构,由上面板和下面板夹持多孔膜而成,上面板和下面板在蒸汽槽对应位置开缝,其余为实板,蒸汽槽顶端通过相分离膜组件与蒸汽腔连通,而液体槽顶端被相分离膜组件遮盖,与蒸汽腔不连通,蒸汽腔带有与外部相通的出口。
所述的二极管相分离蒸发器中,液体槽呈2个以上的V字形,V字的开口端朝向底板的入口,盲端远离底板的入口,液体槽的V形开口端通过位于底板内的分流槽互相连通,并与入口相连;蒸汽槽呈2个以上的V字形,V字的盲端朝向底板的入口,开口端远离底板的入口,蒸汽槽的V形开口端通过位于底板内的汇流槽互相联通;
液体槽、蒸汽槽的V字形张角在15°-45°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116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底盘结构及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带比较符控件的查询实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