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潜水离心式曝气机及其溶氧量调整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297492.X | 申请日: | 2022-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60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 发明(设计)人: | 朱超云;宋伟;顾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北辰联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50 | 代理人: | 何美琴 |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潜水 离心 式曝气机 及其 溶氧量 调整 方法 | ||
1.一种潜水离心式曝气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心曝气机本体(1)和溶氧量调节件(2),所述溶氧量调节件(2)设置在离心曝气机本体(1)的流道出口外侧;所述溶氧量调节件(2)包括导流体(24),所述导流体(24)由第一工作面(241)和第二工作面(243)包络而成,第一工作面(241)位于第二工作面(243)的上方,第一工作面(241)和第二工作面(243)均为向下凸的弧面;
所述导流体(24)与离心曝气机本体(1)的流道出口之间的距离为100mm~500mm;导流体(24)底端的高度高于离心曝气机本体(1)流道出口底端的高度,且低于离心曝气机本体(1)流道出口顶端的高度;使得离心曝气机本体(1)产生的汽水混合液喷在导流体(24)上,其中一部分汽水混合液流经第一工作面(241),还有一部分汽水混合液流经第二工作面(24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水离心式曝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24)的个数与离心曝气机本体(1)的流道个数一致,且导流体(24)与流道一一对应布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水离心式曝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氧量调节件(2)还包括固定环(21),所述导流体(24)与固定环(2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潜水离心式曝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24)上设有贯穿其左右两端的轴孔(242),固定环(21)上设有与轴孔(242)适配的芯轴(25),轴孔(242)穿设在芯轴(25)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潜水离心式曝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24)的左端或右端端部设有多个调节孔,多个调节孔沿从导流体(24)顶端到底端的侧面弧形方向间隔分布;芯轴(25)上设有调节体(23),调节体(23)上设有定位孔;使用时,导流体(24)的其中一个调节孔与调节体(23)的定位孔对准,定位销(22)穿设在调节孔和定位孔中。
6.一种溶氧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潜水离心式曝气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潜水离心式曝气机运行稳定后,实时测量离心曝气机本体(1)的流道轴线高度上的溶氧量及液面下方的溶氧量;
步骤20)如果离心曝气机本体(1)的所有流道轴线高度上的溶氧量大于第一预设范围,且液面下方的溶氧量大于第二预设范围,或者离心曝气机本体(1)的所有流道轴线高度上的溶氧量小于第一预设范围,且液面下方的溶氧量小于第二预设范围,则降低或提升离心曝气机本体(1)的电机运行频率,以降低或提高曝气机的充氧量,使水体溶氧量减小或增大;
步骤30)如果离心曝气机本体(1)的某个或多个流道轴线高度上的溶氧量大于第一预设范围,而对应同一铅垂面上的液面下方的溶氧量小于第二预设范围,则调整该流道相对应的导流体(24),使得导流体(24)的倾斜角α变大,直至运行稳定后离心曝气机本体的该流道轴线高度上的溶氧量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对应同一铅垂面上的液面下方的溶氧量在第二预设范围内;所述倾斜角α为连接导流体(24)顶端与底端的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步骤40)如果离心曝气机本体(1)的某个或多个流道轴线高度上的溶氧量小于第一预设范围,而对应同一铅垂面上的液面下方的溶氧量大于第二预设范围,则调整该流道相对应的导流体(24),使得导流体(24)的倾斜角α变小,直至运行稳定后离心曝气机本体的该流道轴线高度上的溶氧量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对应同一铅垂面上的液面下方的溶氧量在第二预设范围内;
所述步骤10)中,潜水离心式曝气机运行稳定后,离心曝气机本体(1)产生的汽水混合液喷到导流体(24)上,大部分汽水混合液流经第一工作面(241),第一工作面(241)使汽水混合液形成较大的向上分力,提高流道中心轴线以上部分的混合效果,将更多的氧气溶解于水中;同时增加汽水混合液的移动路径,移动路径越长,增加气泡与水的接触机会,则溶氧量越高,进一步将氧气充分溶解于水中,大大提高氧转移率,使水中的溶氧量有效增加;小部分汽水混合液流经第二工作面(243),汽水混合液流经第二工作面(243)的弧面下方,由于第二工作面(243)受力较小,易产生汽水混合液的分离运动,形成汽水混合液的泄露旋涡,具有一定压力流动的汽水混合液与池底水体的混合,提高底部的溶氧效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溶氧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0)中,倾斜角α变大,第一工作面(241)受到汽水混合液的直接冲击范围变大,使汽水混合液的移动路径变长,增加气泡与水的接触机会,进一步将氧气充分溶解于水中,大大提高氧转移率,使水中的溶氧量有效增加,增加流道中心轴线以上的混合溶氧效果,使得中上部水体的溶氧效果得到加强;
所述步骤40)中,倾斜角α变小,第一工作面(241)受到汽水混合液的压力减小,减小汽水混合液的移动路径,即减弱流道中心轴线上部的溶氧效果;第二工作面(243)受到汽水混合液的压力得到提高,汽水混合液的流动分离效果适当减弱,形成向上的泄露旋涡效应同时减弱,降低了流道中心轴线以上的混合溶氧效果,但增加池底汽水混合液的移动路径,加强池底污泥的溶氧,保证污泥的活性,有效加强了池底的溶氧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未经南京科技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9749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