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源前庭神经鞘膜瘤永生化细胞系及其构建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296351.6 | 申请日: | 2022-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7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 发明(设计)人: | 吴皓;汪照炎;薛璐;何维维;舒文莹;王耀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 主分类号: | C12N5/10 | 分类号: | C12N5/10;C12N15/867;C12N15/37;C12R1/91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范艳静 |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前庭 神经 鞘膜瘤 永生 细胞系 及其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源前庭神经鞘膜瘤永生化细胞系及其构建方法,该前庭神经鞘膜瘤永生化细胞系为JEI‑002,通过体外培养散发性前庭神经鞘膜瘤细胞获得神经鞘膜瘤原代细胞,并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过表达细胞内的SV40基因,转染技术过程中,载体的目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使其获得永生化的特性,即克服了良性肿瘤增殖能力有限的特性,为体内体外实验提供细胞载体基础;JEI‑002是一株人源的取自于散发性前庭神经瘤患者的细胞系,提供了不同前庭神经鞘膜瘤细胞,为今后的前庭神经鞘膜瘤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物质基础和研究平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细胞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源前庭神经鞘膜瘤永生化细胞系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JEI-002是培养散发性前庭神经鞘膜瘤(sporadic Vestibular Schwannoma,sVS)患者肿瘤细胞而建立的稳定人源细胞系。
前庭神经鞘膜瘤是起源于前庭神经鞘膜细胞的良性肿瘤,其生长于桥小脑角区域,瘤体逐渐增大会压迫周围颅神经和脑组织,从而产生听力下降、耳鸣、眩晕、面瘫等相应临床症状,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其病因分为两种,散发性前庭神经鞘膜瘤和神经纤维瘤病2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2,NF2),后者为家族遗传性罕见病。根据国外大规模病例的长期临床随访观察,不同听神经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大约半数肿瘤能持续生长,另有半数肿瘤生长出现静止甚至缩小。前庭神经鞘膜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差异性,可决定对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目前,在对前庭神经鞘膜瘤的机制探索中仍然存在很多未知。
在此机制探索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相应的细胞系。细胞系(cell line)指原代细胞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所繁殖的细胞群体。细胞系为在探索机制的体外实验阶段中提供了操作更方便、生长速度更快、性质更较稳定的实验对象;同时也为动物肿瘤等体内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而现有与听神经瘤相关的细胞系只有两类,一是实验动物来源的听神经瘤细胞,如RT4-D6P2T,为大鼠来源的神经雪旺细胞;二是HEI193,为人神经鞘膜瘤细胞,是1999年Gene Hung团队取自NF2病患者培养的细胞系。故JEI-002是一株人源的取自于散发性前庭神经鞘膜瘤患者的细胞系。为今后的前庭神经鞘膜瘤的机制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研究平台。
缺点:不同个体的同一种肿瘤存在差异性,即JEI-002只能代表此患者前庭神经鞘膜瘤其自身的特点,系所有细胞系所共同的特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源前庭神经鞘膜瘤永生化细胞系及其构建方法。
培养人源神经鞘膜瘤永生化细胞系JEI-002主要原理:
通过体外培养散发性前庭神经鞘膜瘤细胞获得神经鞘膜瘤原代细胞,并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过表达细胞内的SV40基因,使其获得永生化的特性,即克服了良性肿瘤增殖能力有限的特性,为体内体外实验提供细胞载体基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源前庭神经鞘膜瘤永生化细胞系,该细胞系为JEI-002,其源于临床患者前庭神经鞘膜瘤组织,帮助提供前庭神经鞘膜瘤体外研究基础。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的人源前庭神经鞘膜瘤永生化细胞系的构建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分离培养前庭神经鞘膜瘤细胞;
(2)进行免疫荧光鉴定;
(3)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过表达细胞内的SV40基因;
(4)利用嘌呤霉素筛选转染的细胞;
(5)将筛选后的细胞进行扩增,并对JEI-002进行细胞鉴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963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