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WIFI和RFID新能源汽车换电站车站认证的通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75712.9 | 申请日: | 202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64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吴如伟;万琳;李圩;李祥林;汪文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绿舟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F16/29;H04W4/02 |
代理公司: | 合肥洪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4 | 代理人: | 赵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高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wifi rfid 新能源 汽车 电站 车站 认证 通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WIFI和RFID新能源汽车换电站车站认证的通讯方法,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在新能源汽车上贴RFID标签,并将此对应关系录入系统后台的数据库中;新能源汽车进入换电站内,多个射频卡器获取RFID标签信息;按照实际场景在X、Y方向成比获取新能源汽车内WIFI接收器的信号强度计算出车辆大致位置;获取新能源汽车内RFID标签与RFID参考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确定新能源汽车位置坐标。本发明通过建立二维场景模型,在新能源汽车进行换电站后,由换电站多个射频卡器获取RFID标签信息,根据WIFI信号强度以及RFID电子标签与参考标签之间距离来对车辆进行精准定位,提高了换电站的安全等级以及换电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WIFI和RFID新能源汽车换电站车站认证的通讯方法。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以下简称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基本原理是以电磁场为媒介进行能量和信息交互,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识别。RFID系统包含射频阅读器、天线和无线标签,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物体表面,其中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可通过微型天线与阅读器无接触地进行信息传递。
众所周之,GPS系统已大量应用于实时定位领域,但在换电站环境中并不能实现精确定位。目前,人们对换电站内短距离定位的应用需求急剧增加,各种新兴的换电站内无线定位技术应运而生,如红外线、超声波、蓝牙、WIFI和RFID等。但由于换电内障碍物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以及系统硬件体积和成本对应用的限制,至今,该类技术在室内定位领域尚未普及。
相比于其它室内定位技术,RFID由于其非接触和非视距等诸多优点被广泛看好。目前,RFID技术已在物联网中得以应用,但主要进行物品识别和信息检索。由于多径效应及防碰撞技术等限制,该技术尚且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目前提出的室内定位算法基本都单一地依靠RFID技术,主要基于射频信号功率与传播距离的关系,采用多点定位算法计算目标标签的位置。该类算法要求阅读器和射频天线个数不少于三个,且对信号强度和频段要求较高,算法复杂度与定位精度成正比,因此无论从设计难度还是实现成本角度考虑,都不利于其大面积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WIFI和能源汽车换电站车站认证的通讯方法,通过建立二维场景模型,在新能源汽车进行换电站后,由换电站多个射频卡器获取RFID标签信息,根据WIFI信号强度以及RFID电子标签与参考标签之间距离来对车辆进行精准定位,解决了现有的换电站车内车辆定位不准确、换电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WIFI和RFID新能源汽车换电站车站认证的通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在新能源汽车上贴RFID标签,并将此对应关系录入系统后台的数据库中;
步骤S2:新能源汽车进入换电站内,多个射频卡器获取RFID标签信息;
步骤S3:按照实际场景在X、Y方向成比例建立二维场景模型;
步骤S4:获取新能源汽车内WIFI接收器的信号强度计算出车辆大致位置;
步骤S5:获取新能源汽车内RFID标签与RFID参考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
步骤S6:确定新能源汽车位置坐标。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1之前,对换电站内构建一种由主控器、WIFI发送器、WIFI热点、RFID参考电子标签、RFID读写器组成的换电站内室内混合定位装置;其中,所述换电站内设置主控制器、至少一个WIFI热点、至少一个RFID参考电子标签和至少一个RFID读写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绿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绿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757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