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溶解冷却双釜循环式塑铝分离回收装置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232066.8 | 申请日: | 2022-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236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4 |
| 发明(设计)人: | 汪群慧;赵洪君;吴宏玉;郭延;付天扬;张明宝;王万清;徐水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
| 主分类号: | B29B17/02 | 分类号: | B29B17/02;B09B3/38;B09B3/40;B09B3/70;B09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于春晓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溶解 冷却 循环 式塑铝 分离 回收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溶解冷却双釜循环式塑铝分离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溶解过滤及微热分层单元、冷却分相单元、工质压缩循环单元和油水回收单元;
溶解过滤及微热分层部分包括溶解釜、进液口I、出气口、旋转滤网、抽式滤网、回收铝出口I、上盖、回收塑料出口Ⅱ和出液口I,
冷却分相部分包括上CO2气泵、CO2储罐、进气口、冷却釜、出液口Ⅱ和进液口Ⅱ,
工质压缩循环单元包括冷凝器、节流阀、压缩机和蒸发器,
油水回收单元包括水箱、水泵和油墨回收箱;
溶解釜内部设置冷凝器,溶解釜底部出液口I通过管道和三通阀I连接水箱和冷却釜的进液口II,冷却釜内设置蒸发器,溶解釜顶部出气口通过管道连接冷却釜顶部进气口,冷却釜下部的出液口II通过管道和三通阀II连接油墨回收箱和溶解釜的进液口I;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形成循环;
该装置的应用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S1:打开上盖,将粉碎成块状的多层铝塑包装和N,N-二甲基环己胺试剂加入溶解釜形成混合液体;混合液体温度在冷凝器的工作介质换热作用下升温至微热;将中部旋转滤网转至与溶解釜内壁平行位置,此时处于非过滤状态,均匀搅拌直至铝塑包装中的粘结剂、油墨与DMCHA充分互溶后形成有机相溶液,此时铝塑被分离,塑料以薄膜形式飘在有机相溶液上方,金属铝沉淀至底部抽式滤网上;将中部旋转滤网转至与溶解釜内壁垂直位置,此时处于过滤状态,打开底部出液口I,有机相溶液顺流到冷却釜中,塑料被旋转滤网截留,金属铝被底部抽式滤网截留,铝和塑料分别从溶解釜的回收铝出口Ⅰ和回收塑料出口Ⅱ排出;
S2:打开CO2气泵,向冷却釜内通入二氧化碳,并向冷却釜中加入水;冷却釜中的蒸发器制冷提供低温环境;CO2在低温环境下冷凝并溶于水形成含酸性的H2CO3水溶液;水溶液与S1中流入的有机相在冷却釜内充分混合直至DMCHA在含酸性条件下变为极性溶剂与水互溶形成二甲基环己胺碳酸盐溶液,而粘结剂和油墨有机相溶液浮在上层,并通过出液口Ⅱ和三通阀II进入油墨回收箱;下层二甲基环己胺碳酸盐溶液作为水相溶液通过出液口II、三通阀II和水泵返流至溶解釜内;
S3:S2中流入溶解釜的水相溶液中的CO2,在冷凝器工作介质换热作用下受热挥发,通过出气口至CO2储罐收集;而溶解釜内的二甲基环己胺碳酸盐分解,溶液恢复中性,溶剂DMCHA变为非极性溶剂与水分离,有机相DMCHA在上层,水在下层;调节三通阀I阀门,将水排至水箱中,有机相DMCHA留在溶解釜内循环使用;
S4:装置连续使用时,回收水箱中的废水循环注入冷凝釜溶解CO2,重复S1-S3,溶解釜、冷却釜同时运行,节能高效;装置停止运行后,从油墨回收箱中取出油墨和粘结剂作进一步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解冷却双釜循环式塑铝分离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解釜顶部设有上盖,上盖和釜体之间通过垫圈密封;上盖上设置进液口I和出气口,溶解釜中部设置旋转滤网,下部设置抽式滤网,冷凝器位于旋转滤网和抽式滤网之间,溶解釜旋转滤网处侧面设置回收塑料出口II,溶解釜抽式滤网安装处设置回收铝出口I,冷凝器对溶解釜进行加热,溶解釜底部设置出液口I。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溶解冷却双釜循环式塑铝分离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滤网能够在竖直方向旋转,抽式滤网能够在水平方向推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解冷却双釜循环式塑铝分离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和进气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连有CO2储罐的CO2气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解冷却双釜循环式塑铝分离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釜的顶部设置进气口,下部侧面分别设置出液口II和进液口II,蒸发器对冷却釜进行制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解冷却双釜循环式塑铝分离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II和进液口I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水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未经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32066.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