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壁厚壳体挤压成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90557.0 | 申请日: | 202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35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康凤;陈文;舒大禹;林军;夏祥生;陈驰;赵祖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C23/20 | 分类号: | B21C23/20;B21C23/04;B21C3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立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85 | 代理人: | 廖明亮 |
地址: | 400039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壁厚 壳体 挤压 成形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壁厚壳体挤压成形方法,步骤包括:下料;坯料加热至始锻温度;反挤压制坯;模圈安装;坯料加热;终成形。采用本发明方案,能够成形出薄壁、深孔、变壁厚的难加工材料构件,所得变壁厚筒形构件力学性能高和质量好,且具有材料利用率高和加工效率高的优点;能够制备超长薄壁壳体构件,所得壳体同等壁厚部位的壁厚差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精密塑性成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壁厚壳体挤压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变壁厚壳体构件在各类制造行业中应用广泛,涉及结构钢、铝合金、镁合金等多领域。其传统制备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直接采用棒料机械加工,但这种方法材料浪费巨大,效率极低,构件性能差,且对于大尺寸构件无法批量生产;另一种方法是采用正挤压工艺或反挤压工艺进行制备,但对于薄壁、变壁厚的大尺寸构件,往往需要多道次工序,且设备空高要求高,成形吨位要求大,特别是对于高强铝合金、高强钢以及镁合金等难变形材料,成形更加困难,成形工序更加复杂,制造效率极其低下。更关键地是,对于长度不小于700mm、内径不小于100mm的变壁厚筒形件,采用传统反挤压工艺只能将构件同等壁厚区域的壁厚差控制在0.5mm-0.8mm,要想进一步减小其壁厚差,一直是本领域未能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材料利用率高、制造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的变壁厚壳体挤压成形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技术方案。
一种变壁厚壳体挤压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步骤1,下料,将原材棒料车削为所需尺寸的坯料;
步骤2,加热,将步骤1所得坯料加热至始锻温度并保温60±10分钟;
步骤3,反挤压制坯,将加热后的坯料放入反挤压模具中,采用液压机对坯料进行反挤压制坯,挤压出带内孔的壳体,壳体长径比≤2,所得壳体置于空气中冷却;
步骤4,模圈安装,将第一挤压模圈和第二挤压模圈装入卧式挤压设备的挤压筒中,并将挤压模圈分区加热,其中,第一挤压模圈加热至250℃±20℃,第二挤压模圈加热至400℃±20℃;其中,第一挤压模圈的孔心与第二挤压模圈的孔心同轴布置,第一挤压模圈与第二挤压模圈之间具有腔室;
步骤5,坯料加热,将步骤3所得坯料加热至始锻温度,并保温60±10分钟;
步骤6,终成形,将经过步骤5处理后的坯料放入终成形模具中,合模,采用卧式挤压设备对坯料进行减薄挤压,挤压结束后,放入空气中冷却,得变壁厚壳体。
为进一步提高变壁厚壳体成形质量,步骤6中,挤压凸模自起始以20mm/s的速度运动20s后,挤压凸模以10mm/s的速度运动直至挤压完成。
为更进一步提高变壁厚壳体成形质量,所述腔室的长度为变壁厚壳体长度的1/3~1/2。
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方案,能够成形出薄壁、深孔、变壁厚的难加工材料构件,所得变壁厚筒形构件力学性能高和质量好,且具有材料利用率高和加工效率高的优点;采用本发明方案,能够制备超长薄壁壳体构件,所得壳体同等壁厚部位的壁厚差小;采用本发明方案,可大幅缩短超长壳体构件的加工周期,可操作强,成本低,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变壁厚壳体挤压成形方法的挤压模圈加热保温及成形过程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变壁厚壳体挤压成形方法过程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成形的变壁厚壳体锻件;
图4是实施例1中成形的变壁厚壳体锻件的检测部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以下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及其核心思想,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针对本发明进行的改进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905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