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传送带用感应式应急制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56519.3 | 申请日: | 2022-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76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孙新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新民 |
主分类号: | B65G23/26 | 分类号: | B65G23/26;B65G43/00;B65G15/30;B65G4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翰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921 | 代理人: | 王瑞 |
地址: | 454174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送带 感应 应急 制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传送带用感应式应急制动装置,包括传输运行组件和感应制动组件,所述传送带的两侧对称设有两个挡板,所述挡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十字形凹槽,所述十字形凹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外侧壁贯穿有壳体,所述壳体的两侧滑动于十字形凹槽的内侧壁,所述壳体的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通孔,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均匀开设有第一凹槽,当有物品阻隔红外射线的情况下,红外线接收器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以此带动马达,而连接马达输出轴上的拉绳收紧,带动拉绳开关,实现停止电机的运转及传输运行组件的制动,从而在工作人员跌倒失去重心的情况下,有效实现传输运行组件的制动,大大避免了意外情况下伤害事故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送带制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传送带用感应式应急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传送带指的是物料搬运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传送用具,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传送带受到机械制造、电机、化工和冶金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断完善,逐步由完成车间内部的传送,发展到完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甚至城市之间的物料搬运,而其装置整体上的制动结构是用于防止传送带运行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但现有的制动装置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目前传送带的紧急制动,采用的是传统方式,即在传送带侧面设置拉绳开关,当发现有人跨越传送带不小心跌倒在传送带上时,通过拉动拉绳开关,实现传送带的紧急制动,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但在工作人员跌倒跌倒时,本人会失去重心,从而很难拉到传送带侧面的拉绳开关,以此很容易被拉到下料口而造成伤害事故,为此,提出传送带用感应式应急制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传送带用感应式应急制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传送带用感应式应急制动装置,包括传输运行组件和感应制动组件,所述传输运行组件包括传送带、挡板、十字形凹槽、主动轮、联轴器、电机、从动轮、连接件、辅助轮和支撑腿;
所述感应制动组件包括壳体、通孔、第一凹槽、弹簧、承接板、按压板、第二凹槽、连接座、红外线激光灯、滑动杆、红外线接收器、控制器、马达和拉绳开关;
所述传送带的两侧对称设有两个挡板,所述挡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十字形凹槽,所述十字形凹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外侧壁贯穿有壳体,所述壳体的两侧滑动于十字形凹槽的内侧壁,所述壳体的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通孔,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均匀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壳体的内部底壁对称焊接有两个弹簧,两个所述弹簧的上表面焊接有承接板,所述承接板的内侧壁贯穿有按压板,所述按压板的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与通孔相适配的第二凹槽,两个所述承接板的上表面分别安装有连接座和红外线接收器,所述连接座的内侧壁安装有红外线激光灯,一个所述挡板的一侧分别安装有控制器、马达和拉绳开关。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红外线接收器的电性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所述控制器的电性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电性输出端通过导线与马达的电性输入端电性连接,拉绳开关与电机电性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拉绳开关的拉绳绕接于马达的输出轴,将拉绳连接到马达的输出轴,从而在控制器的作用下,马达可以带动带动拉绳开关。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传送带的内侧壁安装有主动轮、从动轮和九个辅助轮,所述主动轮的一侧焊接有联轴器,所述联轴器的内侧壁焊接有电机,通过主动轮借由电机的作用下带动传送带,而从动轮和辅助轮用于辅助传送带的运行,且利用主动轮、联轴器和电机与挡板的连接方式,有效的保障了传送带的稳定运行。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联轴器的外侧壁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于一个挡板的内侧壁,所述主动轮的另一侧通过销杆铰接于另一个挡板的内侧壁,设置的联轴器用于主动轮与电机两者的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新民,未经孙新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565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