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化栅渣、沉砂水解酸化释碳提高废水反硝化脱氮的装置及其废水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43592.7 | 申请日: | 2022-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86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梅;岳贤磊;赵茜;王宁;薛维纳;王洪波;侯书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申龙华 |
地址: | 25010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化 水解 酸化 提高 废水 硝化 装置 及其 废水处理 方法 | ||
1.一种强化栅渣、沉砂水解酸化释碳提高废水反硝化脱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解酸化池、储砂池、污泥消化池和反硝化滤池,所述储砂池的出砂口与变速螺旋式进砂器的一端连通,所述变速螺旋式进砂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水解酸化池的池壁连通;
所述水解酸化池为倒锥形封闭式结构,其内部顶端设置有水解酸化池出水堰,所述水解酸化池出水堰外侧设置有不锈钢滤网,所述变速螺旋式进砂器的出砂口靠近所述不锈钢滤网正下方设置;所述水解酸化池内部居中设置有变速搅拌器;
所述污泥消化池通过加菌管与所述水解酸化池相连通,所述加菌管位于所述变速螺旋式进砂器正下方设置;
所述水解酸化池的进水管与所述反硝化滤池的正常排水管连接,反硝化滤池的出水经调节式进水射流泵泵入所述水解酸化池进水管,所述水解酸化池进水管上分布有射流式出水喷头;所述水解酸化池出水堰与滤池碳源补充进水管相连接,所述滤池碳源补充进水管另一端与所述反硝化滤池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栅渣、沉砂水解酸化释碳提高废水反硝化脱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池上方反应区为圆柱形,下方排砂区为锥形,坡度设计为20°;所述变速螺旋式进砂器的进砂速度可调节,由安装于其顶端的变速电机控制;所述变速螺旋式进砂器的安装坡度为2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栅渣、沉砂水解酸化释碳提高废水反硝化脱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菌管设有加菌管阀门和加菌泵,所述污泥消化池中的水解酸化菌经加菌泵泵入所述水解酸化池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栅渣、沉砂水解酸化释碳提高废水反硝化脱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硝化滤池顶部分别设置有滤池出水渠和滤池反冲洗出水渠;所述滤池正常排水管与所述滤池出水渠连通,所述滤池反冲洗出水渠连接有滤池反冲洗排水管;所述反硝化滤池内部填充有生物滤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强化栅渣、沉砂水解酸化释碳提高废水反硝化脱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硝化滤池底部连接有反冲洗进气管和反冲洗进水管,所述反硝化滤池底部还通过反硝化滤池进水管与二沉池相连通,所述反硝化滤池进水管与所述反硝化滤池连接处设置有专用滤头。
6.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强化栅渣、沉砂水解酸化释碳提高废水反硝化脱氮装置处理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水解酸化池进水:水解酸化池进水管引自反硝化滤池的滤池正常排水管,水质能达到污水一级A排放标准,即满足了水解酸化池的用水标准,还对水厂处理后的水进行了回用;
(2)水解酸化池进砂:水解酸化池进砂来自水厂一级处理中格栅的栅渣和沉砂池的沉砂,经变速螺旋进砂器的螺旋桨带入水解酸化池,实验证明1g栅渣+沉砂经水解酸化后可得1.5~2.25mgCOD,经对污水处理厂调研1万m3污水可产生栅渣+沉砂75~100kg,这些栅渣和沉砂经水解酸化后释碳量可观,且释放的TN、TP的量远小于所释放COD的量;
(3)水解酸化池进菌:为强化栅渣+沉砂的水解酸化效果,水解酸化池运行过程中可适量引入污泥消化池水解酸化阶段的优势菌种—水解酸化菌;
(4)水解酸化反应:栅渣+沉砂上吸附的有机物因变速搅拌器的搅拌和射流式出水喷头产生的射流态进水作用下被冲刷下来,在厌氧环境下进行水解酸化,释放碳源进入水中,并将大分子碳源转化为小分子碳源,能更好的被反硝化滤池中的反硝化菌所利用;
(5)水解酸化池出水:滤池碳源补充进水和二沉池出水进入反硝化滤池后在池底进行混匀,经专用滤头进入生物填料区;
(6)强化反硝化脱氮:补充碳源后的二沉池出水在生物填料区进行反硝化脱氮,以达到较好的脱氮效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水解酸化池中接种的污泥浓度为40~80mg/L。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所述水解酸化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4359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