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气化公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32261.3 | 申请日: | 2022-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37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梦企;姜绪科;王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安应急装备研究院(徐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00 | 分类号: | B60L5/00;B60M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普睿益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75 | 代理人: | 杜朝霞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气化 公路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气化公路系统,包括间隔设置在路边的供电站和控制终端,路边还间隔安装有安装架,安装架内安装有从安装架上端下面伸出的动力电线,动力电线另一端从地面下延伸至供电站上,动力电线另一端与供电站电连,安装架下设有汽车,汽车的车头上固定安装有动力连接组件,动力连接组件与动力电线相电连。本发明的优点:可通过太阳能等新能源对路两侧的供电终端进行蓄电操作,使其始终可满足动力电线网和汽车本身对于电力的消耗;另外,本发明汽车上的动力连接组件可稳固的与路边设置的动力电线网连接且适应性较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化公路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电气化公路系统。
背景技术
为实现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必须同时采取多项策略,改变交通的模式和组织形式。气候友好、可持续的交通系统的核心是降低高碳排放的个人出行,强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交通方案。减少交通量,将个人交通引流到轨道交通、公共交通,骑行和步行,不仅可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还可以减少空间使用、噪音和交通事故产生的问题。交通行业去碳化的另一重要推手是交通动力技术的进步,这有效支撑了交通动力来源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
提高交通部门能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汽车和火车的内燃机效率必须要提升,因为在接下来的15年内还会有大量的燃油汽车进入市场,在2040年时它们会成为机动车存量。若不持续提高机动车的效率,未来15年间累计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会超过巴黎协定中对交通行业的限额。另一方面,采取其他动力驱动的机动车也需要提高效率,从而对能耗、可再生能源新装机量进行控制。改变交通部门的动力驱动方式,包括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发电设备建设,或导致对某些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这些原材料通常来自于非欧盟国家,其开采和利用过程会对当地环境、居民健康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原材料获取过程中需要将破坏影响降至最低,以及充分发挥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价值。
解决以上问题较为根本的办法就是推广使用电动汽车,让公路也电气化。
目前,电气化公路在国外已有相关的建设,国内也早有相关的研究。但现有的电气化公路,其整体能源的供应不足,再有就是汽车与动力电线网之间的连接适应性和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种电气化公路系统,其可通过太阳能等新能源对路两侧的供电终端进行蓄电操作,使其始终可满足动力电线网和汽车本身对于电力的消耗;另外,本发明汽车上的动力连接组件可稳固的与路边设置的动力电线网连接且适应性较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气化公路系统,包括间隔设置在路边的供电站和控制终端,路边还间隔安装有安装架,安装架内安装有从安装架上端下面伸出的动力电线,动力电线另一端从地面下延伸至供电站上,动力电线另一端与供电站电连,安装架下设有汽车,汽车的车头上固定安装有动力连接组件,动力连接组件与动力电线相电连;
动力连接组件包括通过螺栓固定于汽车的车头上面的防护壳,防护壳上面盖有壳盖,防护壳两侧面上固定安装有壳盖开闭组件,防护壳内安装有动力块调节组件,动力块调节组件上端处铰接有动力块,动力块与动力电线滑动电连。
优选的,壳盖开闭组件包括通过螺栓固定于防护壳两侧面上的壳体,壳体内部一端上通过螺栓固定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输出端上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螺杆,螺杆另一端与壳体另一端转动连接,螺杆上螺纹连接有移动块,壳体上面开有条状通孔,移动块上一体成型有伸出条状通孔的L型滑板,L型滑板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于壳盖侧面上。
优选的,动力块调节组件包括转动于防护壳两侧面之间的转轴一和转轴二,转轴一上转动有成对的主电推杆,主电推杆伸出端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安装杆,安装杆另一端上转动连接有动力块,转轴二上转动有与主电推杆对应的支撑电推杆,支撑电推杆伸出端与主电推杆下面转动连接,转轴二设置的高度低于转轴一设置的高度。
优选的,支撑电推杆伸出端上通过螺栓固定有阻尼器,阻尼器另一端与主电推杆下面转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安应急装备研究院(徐州)有限公司,未经中安应急装备研究院(徐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322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