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牛肠道病毒1型分离毒株及其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105888.X | 申请日: | 2022-0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80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 发明(设计)人: | 姚伦广;邓思;史鸿飞;胡小敏;刘阳坤;冀君;冷超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阳师范学院 |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C12N7/06;A61K39/125;A61P31/14;C12R1/93 |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为时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8 | 代理人: | 王加岭 | 
| 地址: | 473061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牛 肠道病毒 分离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的一株新的牛肠道病毒1型EV‑E‑HN1817株,该毒株对于乙醚、氯仿等脂溶性溶剂及胰蛋白酶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可以耐受pH=3.0和5.0的酸性环境,然而,对pH=9.0和10.0的碱性环境较为敏感,50℃处理30min会使得病毒活性明显下降,表明其对热较为敏感。将牛肠道病毒1型EV‑E‑HN1817病毒灭活后制备得到的灭活疫苗能够刺激犊牛产生一定浓度的中和抗体,在首次免疫后14天可以达到1:64以上的中和抗体效价,加强免疫后14天,其中和抗体效价最高可以达到1:256。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牛肠道病毒1型分离毒株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牛肠道病毒(BEV)感染是由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牛肠道病毒(
牛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它具有典型的小RNA病毒结构,主要抗原表位也集中在结构蛋白VP1上,但其致病力明显弱于同属的人肠道病毒,所以多年以来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BEV感染最早于1959年由美国学者MOLL等首次报道,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先后报道了BEV感染。国内已有多株牛肠道病毒被分离鉴定,其中BHM26、BJ50和BJ001株等3株为EV-F2,HY12与HLJ-3531/2013株等两株为EV-E,这些病毒均从表现腹泻的牛粪便中分离获得。BE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感染动物的口鼻分泌物、尿液、粪便或者被粪便污染的草料等能够直接引发病毒的传播,有报道认为该病还可能通过喷嚏、咳嗽产生的飞沫导致牛群的感染。本病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牛和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各年龄阶段的牛均为易感动物,密集型的饲养方式致使牛群之间密切接触,一旦有牛感染BEV就会引起牛群的广泛感染。近年来,BEV感染在我国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感染牛群出现腹泻与呼吸道症状,给养牛业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国外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牛群的BEV感染阳性率为17.6%-80%,河南省是我国养牛生产快速发展的省份之一,钱明珠等对河南省17个地市中采集的1970份牛粪便样品进行BEV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平均感染率达23.35%,南阳市的感染率为24.1%。
由于BEV感染为国内新发传染病,现在对此病尚无有效的免疫制剂进行预防,也无有效的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等单位研究了比阿培南、头孢拉定、H-Lys-Trp-Lys-OH等在制备防治牛肠道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然而,其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尚未进入临床治疗。鉴于国内目前分离的毒株较少,对于其研究不够深入,因而,分离毒株,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研发能预防或治疗牛肠道病毒感染的药物对我国养牛业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目前BEV感染研究不足,没有相关药物和疫苗的现状,本发明旨在提供一株牛肠道病毒1型分离毒株及其应用。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阳师范学院,未经南阳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58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护膜折弯的模切产品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一种石油钻井用钻杆吊装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