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为介质的纺织品三防整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85218.6 | 申请日: | 2022-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1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龙家杰;管丽媛;王帆;施楣梧;朱维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M23/00 | 分类号: | D06M23/00;D06M13/256;D06M15/277;D06M15/576;D06M15/657;D06M11/45;D06M11/79;D06M101/3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临界 流体 介质 纺织品 整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为介质的纺织品三防整理方法。将待处理织物和工作液置于高压整理缸内,充入流体介质,利用循环的流体带动工作液,在温度为20~100℃、压力1~60MPa的条件下处理5~300min;以0~7.3MPa的回收压力对残余工作液进行分离和回收后,再在温度为105~180℃,压力为0~20MPa的条件下处理1~60min,在超临界流体处理系统内一次性完成整理剂在纺织品上的施加和固着或成膜,实现三防整理。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无需传统浸轧、烘干或焙烘处理,无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绿色生态等特点。本发明利用整理剂和超临界流体形成微乳液对织物进行三防整理,有利于提高织物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为介质的纺织品三防整理方法,属于纺织染整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纺织品在服用或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受到油渍、水渍及其他污渍等的沾污,且其沾污的污渍种类和程度则因产品的使用环境、服用领域、应用条件等情况的不同而异。当纺织品被各类污渍沾污后,往往会降低或失去其继续服用或使用的性能,故需要及时或定期进行清洗、去污等的功能护理处理。然而,大量服用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常规清洗、去污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同时也涉及到大量排污问题。因而,纺织品的三防整理可赋予产品优良的拒水、拒油、防污功能,显著改善服用性能,延长服用或使用周期,简化后期功能护理,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中纺织品中的大宗产品,如涤纶、棉织物及其混纺织物,因其自身优异的性能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其对油渍、污渍的亲和力较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吸附油污而易于受到沾污。此外,由于毛织物的易护理性较差,通常需要进行干洗去污处理,导致消费者的使用成本较高。而普通非织造材料无法对酒精、血液等液体起到良好的阻隔作用,难以保障医护人员免受交叉感染的危险等问题。然而,纺织品经三防整理后,则能较好地改善或弥补其易沾污等性能的不足,同时也拓宽了纺织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范围,还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对特殊功能纺织品的绿色需求。
三防整理是在不损伤织物天然手感的前提下,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织物的高表面能转变为水、油等液体污渍难以润湿的低表面能,从而赋予其优异的三防效果。整理后织物内存有大量的未被封闭孔隙有助于人体皮肤和服装之间的微气候调节,使其保持原有的透气、透湿等服用性能。如今,具备干爽、清洁特征的三防功能纺织品在纺织、医疗、汽车装饰、家居装饰和厨卫等领域均有较普遍的应用。然而浸渍法、浸轧法、涂层法、覆膜法、溶胶-凝胶法等传统湿态化学整理方法,易出现整理效果不均匀现象,且需进行再烘干或焙烘处理,两步处理使工艺流程较为繁琐,以及整理剂用量及废水排放量大、能耗高等问题,增加了整理成本和环境治理难度,难以符合节水、清洁、环保的行业需求。
超临界CO2流体具有无毒、不燃、化学性质稳定、绿色、环保等特点,其临界条件较易实现(31.1℃、7.37MPa),并易于回收再利用,运行成本低,满足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的时代要求。因而,超临界流体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医药、烟草等领域。然而,如何将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于纺织品的三防整理,将传统湿态化学的三防整理,改为生态、绿色、环保的超临界流体干态三防整理,目前依然存在相关技术瓶颈,且尚无相关公开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纺织品三防整理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为介质的纺织品三防整理方法,利用超临界流体处理工艺一次性完成整理剂在纤维制品上的固着或成膜,赋予织物优异的拒水、拒油、防污效果。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为介质的纺织品三防整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处理织物或其他制品以一定方式与工作液一起置于高压整理缸内;
(2)向高压整理缸内充入流体介质,利用循环的流体带动工作液运动,并进而施加在待处理织物或制品上,系统的工作条件为20~100℃、1~60MPa处理5300min;
(3)开启分离回收系统,将系统的回收压力调节至0~7.3MPa,对残余工作液进行分离和回收再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52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