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浆外泌体提取试剂、富集方法、提取试剂盒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83531.6 | 申请日: | 202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4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韩俊东;李民强;周丽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博格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5/078 | 分类号: | C12N5/078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方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7 | 代理人: | 陈慕禾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大连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浆 外泌体 提取 试剂 富集 方法 试剂盒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浆外泌体提取试剂,具体的公开了一种血浆外泌体提取试剂、富集方法、提取试剂盒及其应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与传统的超高速离心相比,样本中的外泌体所受到的压力较小,可以保持较完整的形态;本方案在传统非离子聚合物PEG的基础上添加了多聚赖氨酸一种带正电荷的氨基酸聚合物、poly‑lysine PEG Conjμgate、以及硫化物TCEP或者DTT,使得提取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所需要的样本起始量更低、提取效率更高,提取成本低。通过本方案获得的血浆外泌体可适用于多种下游实验,如RNA分析、高通量测序、细胞共培养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浆外泌体提取试剂,具体的公开了一种血浆外泌体提取试剂、富集方法、提取试剂盒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外泌体,是一种直径约30-150nm的双层脂膜囊泡状结构的分泌小体。大多数的真核细胞通过分泌作用都可以形成外泌体,细胞通过外泌体可以传递信号分子,包括蛋白质、脂类、以及核酸。在细胞间信号传导中,外泌体还可通过配体-受体识别作用,特异性结合靶细胞。目前外泌体提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超速离心法、磁珠免疫法、超滤法。
1.超速离心法是最常使用的外泌体提取方法。主要操作步骤如下:(1)低速离心(300xg)去除细胞;(2)高速离心(16,500xg)去除细胞碎片;(3)过0.22μm滤膜除去体积较大的分泌小体;(4)超速离心(120,000xg)沉淀外泌体。
超速离心方法的缺点:耗时,整个提取过程至少需要8-24小时;提取效率低,有文献报道,超速离心的外泌体提取效率仅为10%;设备要求高,常规实验室不具备超速离心的条件。
2.磁珠沉淀法:此方法通过偶联外泌体特异性抗体的磁珠与样本进行孵育,表达相应抗原的外泌体会被磁珠捕获并沉淀下来。外泌体表面有其特异性标记物(如CD63、CD9蛋白),用包被抗标记物抗体的磁珠与外泌体囊泡孵育后结合,即可将外泌体吸附并分离出来。
磁珠沉淀方法的缺点:费用高,磁珠偶联抗体价格贵,一般仅能针对微量样本,不适用于大体积样本的外泌体提取;提取效率低,由于磁珠标记抗体的特异性,只能提取特异性表达相应抗原的外泌体,限制了该方法提取的效果;
3.超滤法:超滤膜也可用于分离外泌体。根据外泌体的大小,从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中分离外泌体。超滤法的缺点:该方法通常需要结合超速离心,并且由于过滤膜的粘附,可能会损失外泌体,并且过滤时的压力和剪切力,可能会使外泌体变形受损。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浆外泌体提取试剂、富集方法、提取试剂盒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血浆外泌体提取试剂,所述提取试剂包括非离子多聚物、硫化物、加入或者不加入盐。
进一步的,上述一种血浆外泌体提取试剂,所述非离子多聚物选自PEG、多聚赖氨酸、多聚赖氨酸PEG、DSS、PVP、硫酸葡聚糖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所述硫化物选自TCEP、DTT、巯基乙醇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所述盐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锰、磷酸一氢钠、磷酸二氢钠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上述一种血浆外泌体提取试剂,所述的PEG分子量为5000-20000道尔顿,具体可以为5000道尔顿、8000道尔顿、10000道尔顿、20000道尔顿;所述PVP的分子量为10000-40000道尔顿,具体可以为10000道尔顿、25000道尔顿、38000道尔顿;所述的硫酸葡聚糖分子量为3000-50000道尔顿,具体可以为5000道尔顿、10000道尔顿、25000道尔顿、40000道尔顿;所述多聚赖氨酸的分子量为3万-30万道尔顿,具体可以为3万-7万道尔顿、7万-15万道尔顿、15万-30万道尔顿;所述多聚赖氨酸PEG为polylysine PEG Conjμgate,分子量为2000或者是polylysine PEG Conjμgate,分子量为5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博格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博格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35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