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分子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79548.4 | 申请日: | 2022-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152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胡萍;刘洋;樊李红;张新贵;陈田田;童泽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47/32;A61K47/42;A61M3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张璐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分子 可溶性 微针贴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分子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聚乙烯醇溶液和单宁酸反应,制得聚乙烯醇‑单宁酸复合材料,其中聚乙烯醇和单宁酸的质量比为8~12:2;将聚乙烯醇‑单宁酸复合材料配成溶液,再加入丝素蛋白肽,反应得到聚乙烯醇‑单宁酸/丝素蛋白肽溶液,其中聚乙烯醇‑单宁酸复合材料和丝素蛋白肽的质量比为(4~6):(2~3);脱除气泡,加入药物混合均匀再注入模具中干燥成型,脱模得到高分子可溶性微针贴片。本发明制备出的可溶性微针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能够很好的刺透皮肤将药物输送到皮肤内;并且具有良好的载药能力以及药物释放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分子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给药方式分为三种:口服给药、注射给药以及经皮给药。其中,口服给药虽然简单便捷,但是药物的吸收利用率低,肠胃可能会受到药物刺激而带来身体不适。注射给药虽然能使药物快速的进入体内,但是在给药过程中,有些人会对针头有恐惧感,病人依从性较差,并且在注射部位也有被感染的可能。为了避免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的一些缺点,经皮给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微针是一类由高分子材料、金属或硅等各种材料通过微电子制造技术或微铸模技术,制备的长度为100μm至1mm,直径为30~80μm不等的细小的针尖阵列。该微针阵列能快速刺入皮肤,到达皮肤的角质层或真皮层,通过这种物理穿刺作用,使得药物可随微针一同到达皮肤的指定深度,在皮下组织或被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发挥药理作用,因此,微针的经皮吸收包括了透皮贴片与皮下注射两种释药方式,该经皮给药系统具有生物利用度高、患者适应性好、操作便捷、无损伤性、几乎无痛感、剂量安全可控等优势。根据微针的结构及释药方式,可将其分为用于皮肤组织预处理的固体微针,药物涂层的微针,自溶性微针和空心微针。与其他三类微针相比,自溶性微针(self-dissolving microneedles,MN)的针体采用可生物降解或水溶性的基质材料制作。当微针刺入皮肤一段时间后,针体逐渐溶解且与基板分离,经过降解或溶解后释放出搭载药物,大大提高皮肤透过率较差的药物的经皮传递效率,这种直接作用于皮下的给药方式,药物递送能力远远超越了传统经皮给药制剂。同时,可根据治疗需求改变基质材料及针体形状,制作出不同降解速度的自溶性微针。因其不可重复使用,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使用后无锐器存留,医疗废弃物更易处理;且可避免微针断裂在皮肤中难以处理的难题。微针采用自溶性高分子生物材料为制备基质,增加了用药的安全性,使得药物的存储要求得以降低,能够更简单、低成本的运输药物。但存在载药效率低、机械强度不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高分子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提高可溶性微针的机械强度和载药能力。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可溶性微针贴片的技术方案是:
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聚乙烯醇溶液和单宁酸反应,制得聚乙烯醇-单宁酸复合材料,其中聚乙烯醇和单宁酸的质量比为8~12:2;
(2)将聚乙烯醇-单宁酸复合材料配成溶液,再加入丝素蛋白肽,反应得到聚乙烯醇-单宁酸/丝素蛋白肽溶液,其中聚乙烯醇-单宁酸复合材料和丝素蛋白肽的质量比为(4~6):(2~3);
(3)脱除聚乙烯醇-单宁酸/丝素蛋白肽溶液中的气泡,加入药物混合均匀再注入模具中干燥成型,脱模得到高分子可溶性微针贴片。
进一步地,步骤(1)中聚乙烯醇溶液的浓度为8~12wt%。
进一步地,步骤(1)中聚乙烯醇溶液的配制过程包括:向聚乙烯醇中加入蒸馏水,再在80~95℃油浴加热条件下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进一步地,步骤(1)中向温度为50~70℃的聚乙烯醇溶液中加入单宁酸,并加入浓硫酸作为催化剂,反应1~3小时,冷却得粗品,将粗品进行纯化水透析、旋蒸和干燥,得到纯化的聚乙烯醇-单宁酸复合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795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