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吸合门的闭合方法、控制装置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79409.1 | 申请日: | 2022-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176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4 |
发明(设计)人: | 宫成林;包呼日查;关忠旭;韩新立;闫新旭;任田园;王鹏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1/06 | 分类号: | E05B81/06;E05B81/20;E05B81/60;E05B81/72 |
代理公司: | 北京翔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60 | 代理人: | 白海佳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吸合门 闭合 方法 控制 装置 车辆 | ||
本发明技术方案公开的电动吸合门的闭合方法、控制装置及车辆,采用区别于传统电动吸合门的闭合方法,通过延迟停止驱动吸合锁电机,延长吸合锁复位时间,避免锁舌及锁扣发生碰撞,实现静音复位,此外还通过控制吸合锁电机的驱动时序,对吸合门施加用于对冲缓冲装置作用力的磁吸力,避免吸合门回弹时锁舌及锁扣发生碰撞,并控制吸合门最终实现静音缓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门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吸合门的闭合方法、控制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动吸合门作为一种新型智能电控软闭合门,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尤其在汽车行业,电动吸合门已成为中高档车辆的必要配置。电动吸合门检测到车门半锁信号,则控制吸合锁电机执行吸合动作,并将吸合锁从半锁位置吸合至全锁位置,此时停止驱动吸合锁电机即完成吸合锁锁闭。
但是现有部分电动吸合门在车门关闭时存在锁舌与锁扣易发生碰撞的问题,导致无法实现车门静音关闭。
通常,车门缓停前,碰撞噪音主要来源是:
1)吸合锁复位速度过快,导致锁舌与锁扣发生碰撞;
2)车门在门框弹性密封条作用下回弹,使锁舌被车门带动向车外方向移动时,与锁扣发生碰撞。
由于整车制造及装配时,锁舌与锁扣的相对位置难以精确把控,导致锁舌与锁扣的撞击噪音难以避免,因此,现在亟待一种能够实现控制车门静音缓闭的方法、装置及车辆。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动吸合门的闭合方法,电动吸合门安装有吸合锁、拉绳、棘轮、棘爪,吸合锁包括吸合锁电机、锁舌、锁扣、全锁感应开关、半锁感应开关、车门状态开关,吸合锁电机通过拉绳带动棘轮转动,进而带动棘爪转动,棘爪作为锁舌与锁扣啮合,以实现吸合锁的锁闭,闭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实时检测并获取全锁信号、半锁信号及车门状态信息;全锁信号是全锁感应开关脱离被棘爪压紧状态时发出,半锁信号是半锁感应开关脱离被棘爪压紧状态时发出,车门状态信息为通过车门状态开关检测到的吸合锁处于开启或闭合状态;
S2:当检测到半锁信号且同时吸合锁处于开启状态,控制吸合锁电机执行吸合动作;
S3:控制吸合锁电机持续执行吸合动作,当检测到全锁信号且同时吸合锁处于闭合状态时,控制吸合锁电机在一预设时长T1内持续执行吸合动作,同时吸合门在吸合锁电机作用挤压门框设置的缓冲装置,预设时长经过后,控制吸合锁电机停止吸合动作,且吸合锁同时进行复位操作;
S4:停止驱动吸合锁电机一预设时长T2,同时吸合门在缓冲装置作用下向外回弹;
S5:控制吸合锁电机持续执行吸合动作一预设时长T3,吸合锁在吸合锁电机作用下对冲缓冲装置的作用力,并最终实现吸合门静音缓停。
进一步地,步骤S2中,控制吸合锁电机延迟一预设时长T0后即执行吸合动作,预设时长为500ms-700ms。
进一步地,步骤S3中及S5中,控制吸合锁电机持续执行吸合动作的预设时长T1及T3为15ms-20ms。
进一步地,步骤S4中,停止驱动吸合锁电机的预设时长T2为20ms-30ms。
进一步地,步骤S2中,控制吸合锁电机延迟执行吸合动作的预设时长T0为600ms;步骤S3中及S5中,控制吸合锁电机持续执行吸合动作的预设时长T1及T3为20ms;步骤S4中,停止驱动吸合锁电机的预设时长T2为30ms。
进一步地,吸合锁电机由继电器电路驱动,继电器电路包括继电器、电源及微控制器,微控制器输出控制信号给继电器电路,继电器电路根据控制信号驱动继电器通断。
进一步地,继电器电路为电磁继电器驱动电路或晶体管驱动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794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