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有机亚磷酸酯杂质含量的方法及制备的有机亚磷酸酯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69076.4 | 申请日: | 2022-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148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随山红;李爽;朱丽琴;董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9/6574 | 分类号: | C07F9/6574;C09K15/32;C09K21/12;B01J3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周媛;李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有机 磷酸酯 杂质 含量 方法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降低有机亚磷酸酯杂质含量的方法及制备的有机亚磷酸酯和应用。本发明通过先将亚磷酸酯固体与分散剂进行混合,再加入含水溶液进行液‑固萃取的方法,将亚磷酸、磷酸等水溶性杂质萃取至水相中,再进行固液分离并用有机溶剂淋洗固体以充分去除样品表面的水分,干燥后获得提纯后的低杂质含量的有机亚磷酸酯固体;其中分散剂的加入,可以增强含水溶液与亚磷酸酯的接触,有效提高亚磷酸等水溶性杂质的萃出率。本发明提出的降低有机亚磷酸酯杂质含量的方法简单、有效、收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合物纯化的技术领域,进一步地说,是涉及一种降低有机亚磷酸酯杂质含量的方法及制备的有机亚磷酸酯和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亚磷酸酯化合物在抗氧化剂、稳定剂、阻燃剂、均相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作为配体与铑催化剂结合可以用于烯烃氢甲酰化催化剂,提高线性醛的选择性,除了氢甲酰化,有机亚磷酸酯还可以作为氢氰化、氢酯基化、加氢酰胺化、硼氢化、羰基化等多种反应金属络合催化剂的配体。
有机亚磷酸酯在合成、储存及过程中会产生酸性副产物,这些酸性物质会加速亚磷酸酯的水解降解,使产品显著降解损失,不利于长期稳定地储存,也影响后续使用。在氢甲酰化反应中亚磷酸酯溶于有机溶剂,与催化剂络合参与反应;目前已有多种方案来降低体系内的酸含量,例如采用水或缓冲溶液将酸性物质萃取出来,使用有机胺或含氮有机化合物等碱性物质中和过量的酸等方法。
降低有机亚磷酸酯固体中亚磷酸含量,有利于保证长期存储的稳定,保持产品纯度。专利CN108026125A公开了一种制造有机磷化合物的方法,其中通过将固体有机亚磷酸酯化合物溶解在烃溶剂体系中,而亚磷酸难溶于该溶液体系,从溶液中去除未溶解的亚磷酸,通过再结晶的方法重新获得亚磷酸含量低的产品。
专利CN101405292A公开了一种通过用碱性添加剂处理提纯亚磷酸三有机酯的方法,其中通过将粗亚磷酸酯有机溶液混合物与含碱性添加剂的溶液或离子交换树脂接触,制备含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混合物,以通过萃取或反应/萃取来去除酸性化合物。
美国专利US5235113A公开了一种加氢甲酰化方法和其中使用的二亚磷酸酯化合物,其内对含有亚磷酸酯的粗配体产物的提纯方法是通过三乙胺将酸性物质萃取到水中,然后将粗配体产物的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再重结晶获得提纯后的亚磷酸酯固体。
可见,以上方法是通过液-液两相分离亚磷酸酯和酸性化合物的方法,或者将粗亚磷酸酯中的亚磷酸酯溶解在有机相中,以去除不溶性酸性化合物的方法;但以上方法均需要蒸发或重结晶等过程将有机相中的亚磷酸酯固体从有机溶剂中析出,该过程不可避免的会损失大量反应物,降低产品收率。
因而需要开发一种更为简单、有效并且收率高的去除有机亚磷酸酯中酸性杂质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出现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降低有机亚磷酸酯杂质含量的方法及制备的有机亚磷酸酯和应用。本发明通过先将亚磷酸酯固体与分散剂进行混合,再加入含水溶液进行液-固萃取的方法,将亚磷酸、磷酸等水溶性杂质萃取至水相中,再进行固液分离并用有机溶剂淋洗固体以充分去除样品表面的水分,干燥后获得提纯后的低杂质含量的有机亚磷酸酯固体;其中分散剂的加入,可以增强含水溶液与亚磷酸酯的接触,有效提高亚磷酸等水溶性杂质的萃出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降低有机亚磷酸酯杂质含量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粗有机亚磷酸酯先与分散剂混合,然后加入含水液充分混合,任选地浸泡,再进行固液分离,用有机溶剂清洗分离出固体,重复上述操作N次,获得提纯的有机亚磷酸酯;
其中,N≥0。
在本发明中,加入含水液充分混合的手段采用现有常规的混合手段即可,优选搅拌混合、震荡混合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90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