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及其中板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65611.9 | 申请日: | 202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7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李国平;范新智;孙铭山;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42;C22C38/44;C22C38/58;C23C22/34;C23G1/08;C21C7/00;C21D1/00;C21D6/00;C21D8/02;C21D11/00;C22C3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6 | 代理人: | 高卫静 |
地址: | 030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奥氏体 不锈钢 及其 中板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C:0.030%-0.15%,Si:0.3%-1.00%,Mn:15.00%-17.00%,P≤0.040%,S≤0.010%,Cr:20.00%-22.00%,Ni:1.00%-3.00%,Mo≤0.30%,Cu≤0.30%,N:0.50%-0.70%,其余为Fe与不可避免的杂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C:0.050%-0.13%,Si:0.30%-0.60%,Mn:16.0%-17.0%,P≤0.035%,S≤0.005%,Cr:21.0%-22.0%,Ni:1.0%-2.0%,Mo≤0.20%,Cu≤0.20%,N:0.60%-0.70%,其余为Fe与不可避免的杂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C:0.08%-0.12%,Si:0.40%-0.50%,Mn:16.00%-16.50%,P≤0.030%,S≤0.003%,Cr:21.00%-21.50%,Ni:1.50%-2.00%,Mo≤0.15%,Cu≤0.15%,N:0.60%-0.65%,其余为Fe与不可避免的杂质。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电弧炉化钢—氩氧炉脱碳—钢包精炼炉精炼工序制备钢水;
(2)选择直立型或水平型铸机对所述钢水进行连铸得到铸坯;其中,中间包中钢水温度为1435-1455℃,拉速为0.70-0.90m/min,结晶器冷却水控制为窄面250-350L/min,宽面2000-2200L/min;
(3)对所述铸坯加热后进行热轧;其中,纵轧两道次,道次压下率为15-18%,之后转向横轧四个道次,道次压下率为10-15%,展宽至所需要的宽度,展宽余量控制在100-120mm,再转向纵轧到底,轧制到所需要的钢板厚度;
(4)经固溶热处理、酸洗、钝化、烘干后,得到高氮奥氏体不锈钢中板产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氩氧炉的脱碳期及还原期全程吹氮,还原末期根据成分补加Cr、Mn合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钢包精炼炉精炼工序中,通过侧吹氮气或氩气来调整钢水中的N含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铸坯加热包括:预热段温度<500℃,均热段温度:1280-1300℃,加热总时间为200-230min。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溶热处理包括:控制炉内均热段温度为1000-1080℃,加热总时长根据钢板厚度按4-5min/mm控制,出炉后水冷至常温。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洗包括:将钢板放入酸洗槽内,酸洗液为盐酸和H2SO4的混合液,温度为40-60℃,浸泡20-40min。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包括:将钢板放入钝化槽内,钝化液为硝酸和氢氟酸的混合液,温度为30-40℃,浸泡时间>2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561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知识追踪模型的训练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 下一篇:一种液冷设备排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