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脂溶性营养素微胶囊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61988.7 | 申请日: | 202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87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仇丹;王亚娟;孔祥礼;邵平;李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L33/155 | 分类号: | A23L33/155;A23L33/15;A23L33/115;A23P10/30;B01J13/14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张一平;张艳鹏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脂溶性 营养素 微胶囊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脂溶性营养素微胶囊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油相制备;(2)水相制备:将1~10份淀粉进行预处理后,溶解或者分散于水中,然后再向水中加入0.01~2份交联剂,溶解或者分散完全后得到水相;(3)W/O乳液制备;(4)W/O/W乳液制备:将步骤(3)制得的W/O乳液滴加到水溶胶溶液中,形成W/O/W乳液;(5)预反应;(6)制备微胶囊。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微胶囊,脂溶性营养素微粒被淀粉链交联缠绕包覆,脂溶性营养素被多重负载,加工稳定性得到大幅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制备脂溶性营养素微胶囊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胶囊是指将细小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等活性物质包封于可成膜的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直径为1~1000um的胶囊状容器,胶囊包括芯材和壁材,芯材为被包封在壁材中的功能活性物质,壁材一般采用淀粉衍生物、明胶、阿拉伯胶、木质素磺酸钠等高分子材料制成。
如申请号为CN201310578561.5(公开号为CN103549157B)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斥水型维生素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具体为壁材和芯材经乳化、均质后形成均相的O/W乳液,而后往该乳液中加入蛋白活性酶,经造粒、交联、干燥后得到一种斥水型维生素微胶囊。该方法所用壁材可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类,如: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淀粉糖浆、葡萄糖、麦芽糊精等,同时还必需含有10%~100%的蛋白质类壁材,在蛋白活性酶的作用下借助于蛋白之间的交联而形成微胶囊。淀粉糖浆、葡萄糖等为小分子碳水化合物,而用作乳化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中亦含有一定比例的小分子酶解物,导致获得的微胶囊干燥成型后受潮易变形、受挤压易破损,因此对功能活性物质的包覆稳定性不理想。
另外,近几年来,多重乳状液因其独特的两膜三相结构而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该方法也可用于微胶囊加工,常用方法为先将芯材溶解于油溶性溶剂中,然后再加入水相溶液,均匀乳化分散制成W/O乳液,而后将该乳液分散到一种含有保护胶体稳定剂的水溶液中,制备W/O/W多重乳液,再经脱溶、干燥等过程形成微胶囊。此工艺过程中第一阶段制备的W/O乳液中的水相在后续的干燥成型中仅表现为溶剂水的蒸发,在此过程中对油相中的芯材无保护包合作用,获得的微胶囊的耐加工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营养素加工稳定性高的微胶囊。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制备脂溶性营养素微胶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油相制备:将0.5~5份司盘和0.5~5份吐温作为乳化剂溶于100份脂溶性营养素中混合均匀得到油相;
(2)水相制备:将1~10份淀粉进行预处理后,溶解或者分散于水中,然后再向水中加入0.01~2份交联剂,溶解完全后得到水相;
(3)W/O乳液制备:将上述步骤(2)制备的水相加入步骤(1)制备的油相中,且边添加边在温度为30~60℃、剪切速度为2000~10000rpm的条件下进行剪切乳化形成W/O乳液;
(4)W/O/W乳液制备:将100~500份水溶胶溶解在500~2000份水中形成水溶胶溶液,然后在温度为30~60℃、剪切速度为2000~10000rpm的条件下,将步骤(3)制得的W/O乳液滴加到水溶胶溶液中,形成W/O/W乳液;
(5)预反应:将上述步骤(4)制得的W/O/W乳液在40~55℃下搅拌1-3h,搅拌速度需满足乳液不发生明显交联,搅拌速度优选为200~500rpm;
(6)制备微胶囊:将步骤(5)制得的乳液先喷雾干燥,然后在40~60℃下、在流化床反应器上反应2~4h,以脱除水分,并使脂溶性营养素微粒内外多界面的淀粉链充分交联,得到脂溶性营养素微胶囊。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脂溶性营养素为维生素A或其衍生物、维生素E或其衍生物、维生素D3或其衍生物和大豆卵磷脂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工程学院,未经宁波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19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格螨酯的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双电机变速箱及工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