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大米为原料制备淀粉及无热变性蛋白粉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47112.7 | 申请日: | 202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71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邹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美味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19/14 | 分类号: | C12P19/14;C12P19/20;C12P19/12;C12P19/02;C07K1/30;C07K1/14;C08B30/02;C08B3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博行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7 | 代理人: | 申超平 |
地址: | 430023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米 原料 制备 淀粉 变性 蛋白粉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大米深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大米为原料制备淀粉及无热变性蛋白粉的方法,将大米粉碎、制浆、均质、离心脱水,得到固相和废水;在固相中加入比重调节剂‑糖浆,经分离将物料分为三相:重相、轻相与液相,其中重相用于制备淀粉,轻相用于制备蛋白粉与糖浆,液相部分回用,部分用于制备糖浆;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回用至糖浆料的制备;糖浆作为比重调节剂。本发明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生产的糖浆,既为淀粉和蛋白粉的分离提供了比重调节剂,也解决了蛋白提纯过程中酶解的糖浆的出路问题,还解决了淀粉和蛋白的洗涤过程产生的大量含糖浆、淀粉、蛋白的废水的处理问题,提高了产品的收率,降低了废水的处理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米深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以大米为原料制备淀粉及无热变性蛋白粉的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蛋白粉是指从植物,如谷物、豆类中提取的蛋白质,经粉碎、提纯、干燥等加工后形成的粉末状物质。
与其他植物淀粉颗粒相比,大米淀粉颗粒非常小,在2-8μm之间,且颗粒度均一。以大米为原料同时生产淀粉和蛋白粉,主要采用碱溶酸沉法。大米蛋白主要是碱溶性谷蛋白,将蛋白用碱溶解,然后过滤,得到淀粉,然后将溶解的蛋白加酸,就得到了蛋白沉淀。蛋白需要高温杀菌、喷雾干燥。这是目前最成熟的方法,也是在生产中实际使用的方法。
其它还有酶法,这种方法就是将蛋白用酶水解,得到淀粉,或者将淀粉用酶水解,得到蛋白。其它方法还有溶剂提取法、物理分离法和复合提取法等。
现有技术的缺陷:
碱溶酸沉法,需要消耗大量的碱,产生大量的污水,碱会破坏蛋白质和淀粉的结构,产生很多有害的副反应,蛋白干燥前高温杀菌、喷雾干燥也会导致蛋白质变性。
酶法工艺比较温和,但生产效率低,不能同时得到淀粉和蛋白。
溶剂法效率低、工艺复杂,不适合工业化。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以大米为原料制备淀粉及无热变性蛋白粉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阶段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以大米为原料制备淀粉及无热变性蛋白粉的方法,将物理提取与低温酶法提取相结合,达到提取过程环保、提高淀粉和蛋白的品质与减少生产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一种以大米为原料制备淀粉及蛋白粉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大米粉碎后,加水均质制得浆料;
S2、将所述浆料脱水,固相加入比重调节剂将浆料的比重调节至大于蛋白的比重,且小于淀粉的比重;
S3、将步骤S2中混合物经过一次或多次分离,得到液相、轻相和重相;
S4、将步骤S3中所述轻相加水稀释,加入中温淀粉酶,酶解后离心分离,得到蛋白沉淀和糖浆液;
S5、将步骤S4中所述蛋白沉淀制备蛋白粉;将所述糖浆液制备糖浆;
S6、将步骤S3中所述重相加水洗涤、离心脱水,得到湿淀粉;
S7、将步骤S6中所述湿淀粉制备淀粉;
S8、将步骤S3中所述液相浓缩后制备糖浆。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浆料均质压力大于15MPa。
进一步地,步骤S2中所述比重调节剂将所述浆料比重调节至1.2-1.35。
进一步地,所述比重调节剂采用麦芽糊精、麦芽糖、果糖、葡萄糖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步骤S2中脱水后废水一部分回用至步骤S1,另一部分用于重相洗涤;步骤S6中脱水后废水与步骤S5中糖浆液混合制备糖浆;步骤S8中所述液相浓缩后一部分与步骤S5中糖浆液混合制备糖浆,另一部分直接作为比重调节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美味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美味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471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砼组合管剪力墙上下层对接施工工艺
- 下一篇:装配式接闪带及其安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