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修复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的混合菌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45339.8 | 申请日: | 2022-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69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娜;倪妮;张晓辉;郭欣妍;施玛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02;B09C1/08;B09C1/10;C12R1/01;C12R1/125;C12R1/07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刘婷 |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修复 典型 异味 污染 农药 场地 混合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修复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的混合菌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混合菌剂包括用于降解苯的第一高效降解菌,用于降解二甲基二硫醚的第二高效降解菌以及用于降解乙酰甲胺磷的第三高效降解菌。本发明通过三类高效降解菌的混合使用,可以有效的将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中的苯、二甲基二硫醚以及乙酰甲胺磷进行降解去除,从而有效提高对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的修复处理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修复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的混合菌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农药品种包括有机氯类、有机磷类和菊酯类等多代农药。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主要发生在农药生产场地和农用地,其中农药生产场地污染土壤具有多代农药混合以及有机溶剂复合污染等特点,这类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安全利用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目前,针对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的修复处理大多采用的是化学氧化药剂,化学氧化药剂具有修复时间短和成本低的优点,然而化学氧化药剂缺乏靶向性,过量使用易造成土壤理化性质破坏和二次污染,所以,针对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需要一种绿色修复方式进行修复处理。
采用菌剂降解的方式进行土壤修复,绿色环保,不会造成土壤理化性质破坏和二次污染,但由于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污染复杂,单一菌剂难以高效处理修复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因此,现需要一种可高效修复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的复合菌剂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修复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的混合菌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修复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的混合菌剂,所述混合菌剂包括用于降解苯的第一高效降解菌,用于降解二甲基二硫醚的第二高效降解菌以及用于降解乙酰甲胺磷的第三高效降解菌;
其中,所述第一高效降解菌的分离筛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取25g试验土样置于锥形瓶中,并加入100mL的超纯水,放3~5粒玻璃珠,在100~140r/min,25~35℃的恒温摇床上进行震荡混匀;
S102、24h后取出锥形瓶并静置10~15min,吸取0.5mL上清液置于LB固体培养基上,并用玻璃棒进行四周旋转涂抹,将所有的试验土样进行相同操作后,置于恒温培养箱,25~35℃倒置培养48h;
S103、观察LB平板的菌落形态,并且从LB平板上挑取不同的菌落进行单菌落分离,涂布LB平板,培养48h;
S104、经过连续2~4次单菌落分离纯化后,挑取单菌落在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8h,待菌液浑浊,得到第一高效降解菌;
通过上述三类高效降解菌的混合使用,可以有效的将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中的苯、二甲基二硫醚以及乙酰甲胺磷进行降解去除,从而有效提高对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的修复处理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高效降解菌为红球菌;所述第二高效降解菌为枯草芽孢杆菌;所述第三高效降解菌为芽孢杆菌;通过选用红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芽孢杆菌作为第一、第二、第三高效降解菌,可以有效去除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中的苯、二甲基二硫醚以及乙酰甲胺磷。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修复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的混合菌剂的制备方法,对第一高效降解菌、第二高效降解菌、第三高效降解菌分别进行包覆处理,得到第一高效降解菌小球、第二高效降解菌小球以及第三高效降解菌小球,随后根据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情况按比例将第一高效降解菌小球、第二高效降解菌小球以及第三高效降解菌小球混合得到混合菌剂;由于第一、第二、第三高效降解菌的最优环境条件并不相同,为了使第一、第二、第三高效降解菌均能在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污染物的降解处理,对第一、第二、第三高效降解菌采用了包覆处理,从而在混合菌剂投加后,调整对应环境条件即可促进对应菌剂对典型异味污染农药场地降解修复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453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