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的通风换热系统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38842.0 | 申请日: | 202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2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钱小飞;陈冲;凌学锋;李贵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赵燕燕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通风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通风换热系统及车辆,涉及车辆空调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制冷剂回路、送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制冷剂回路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依次连接组成。送风通道用于将车外的气体导入车内,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送风通道内,用于对所述送风通道内的气体进行制热。排风通道用于将车内的气体排出车外,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排风通道内,用于对所述排风通道内的气体进行制冷,以使得吸收热量后的制冷剂经过所述冷凝器进行制热。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蒸发器吸收即将从车内排出车外的气体的热量,使得车内气体余热能够进行再利用,将制冷后的冷空气排出车外,既利用了车内余热,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又避免了乘员舱起雾的情况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的通风换热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空调通风系统,包括热泵空调通风系统,通风系统是通过前雨刮下面的通风盖板进入,再通过前围钣金开口进入空调主机的外循环进风口,再通过空调主机的箱体内的加热或者制冷后进入分配箱分配后进入风道和出风口,从而进入车内,再通过泄压口排出车外,即通风盖板-外循环进风口-空调箱-风道及出风口-车内-排气口(泄压口)-车外的一个通风过程。
现有的空调通风系统,在采暖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使用外循环模式,余热通过泄压口排出车外,无法利用乘员舱的余热对车内进行加热。如果采用内循环模式的话,则容易造成车内起雾,还需要通过蒸发器进行制冷和除湿。空气先经过蒸发器降温,再通过换热器加热,性能并不能得到提升,能耗和效率得不偿失。尤其是纯电动车辆,没有发动机余热可以利用,只能靠电能转化热能。而电加热效率是远低于热泵效率,能耗效率越低,达到相同的性能,耗电量就越大,会严重制约电池的续航里程,从而影响新能源车的实际使用体验。
现有的空调通风系统,采用单鼓风机及单通风风道,结构及原理存在局限,只能将乘员舱带余热的风排出车外,造成空调通风和采暖系统无法有效利用乘员舱热量,从而热泵空调只能从低温的环境中吸收热量。但是环境温度越低,能从环境中吸收的热量就越少,效率就越低。所以常规的热泵空调通风技术,能源利用率有限,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来说,冬天采暖严重减少了实际的行驶里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辆的通风换热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空调能源利用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通风换热系统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通风换热系统,包括:
制冷剂回路,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依次连接组成;
送风通道,用于将车外的气体导入车内,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送风通道内,用于对所述送风通道内的气体进行制热;
排风通道,用于将车内的气体排出车外,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排风通道内,用于对所述排风通道内的气体进行制冷,以使得吸收热量后的制冷剂经过所述冷凝器进行制热。
可选地,包括:
壳体,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出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壳体的内部限定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以形成所述送风通道;
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排风口连通,以形成所述排风通道。
可选地,还包括:
隔板,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所述隔板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
第一风门,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用于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以禁止或允许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气体进入所述第一腔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388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