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低温溶剂型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以及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26264.9 | 申请日: | 2022-0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76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 发明(设计)人: | 方友;池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弘擎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J7/25 | 分类号: | C09J7/25;C09J7/38;C09J187/00;C08F220/18;C08F218/08;C08F220/20;C08F220/14;C08G81/02 |
| 代理公司: | 东莞恒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12 | 代理人: | 姚伟旗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溶剂 聚氨酯 聚丙烯酸酯 压敏胶 以及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聚丙烯酸酯压敏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耐低温溶剂型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制备聚丙烯酸酯;S2、制备端NCO聚氨酯预聚体;S3、制备聚氨酯‑聚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S4、制备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压敏胶。本发明提供一种易剥离的耐低温溶剂型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以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丙烯酸酯压敏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耐低温溶剂型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以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聚丙烯酸酯压敏胶通常采用“Fox”公式,通过调整软、硬单体以及功能单体的比例来设计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赋予常温下优异的压敏性,其范围一般在-55--20℃。随着当前市场需求多样化,对压敏技术提出了愈加苛刻的要求,尤其在较寒冷区域,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温度甚至达到零下30℃,此种条件下,普通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热粘冷脆”显然不能满足要求,会造成粘基力下降,胶粘剂残留在被粘物表面,难以清除。有相关公开专利提出橡胶类压敏胶性能可满足低温要求,但由于其分子结构中不可避免的含有不饱和键,久置易黄变,耐候性不及聚丙烯酸酯类。
因此亟需一种耐低温性、耐候性俱佳的聚丙烯酸酯压敏胶。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易剥离的耐低温溶剂型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以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耐低温溶剂型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制备聚丙烯酸酯:将溶剂、丙烯酸酯软单体、丙烯酸酯硬单体、丙烯酸酯功能单体及引发剂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升温到70℃-85℃,机械搅拌,反应5-10小时,得到聚丙烯酸酯;
S2、制备端NCO聚氨酯预聚体:将溶剂、多元醇、二异氰酸酯加入反应容器中,抽真空通氮气循环3次后置于油浴锅中50℃-70℃反应;反应过程中,用二正丁胺滴定法监测NCO浓度的变化,当其值达理论值附近时,结束反应,得到分子主链为氨基甲酸酯结构、端基为NCO活性基团的聚氨酯预聚体;
S3、制备聚氨酯-聚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将步骤S1制备的聚丙烯酸酯加入到带有机械搅拌的三口烧瓶中,油浴升温至50℃-70℃,同时滴加步骤S2制备的端NCO聚氨酯预聚体;反应过程中,每隔1h取样,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监测体系NCO峰值的变化,直至NCO浓度为0,反应结束,得到聚氨酯-聚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
S4、制备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称取步骤S3制取的接枝共聚物,加入固化剂,混合均匀,经涂布装置均匀涂布在50um PET膜上,然后再经过80℃-120℃程序升温装置烘烤2min,后期60℃熟化三天,制得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压敏胶。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溶剂为乙酸乙酯、甲苯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中的一种或两种。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丙烯酸酯软单体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丙烯酸酯硬单体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乙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腈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丙烯酸酯功能单体为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羟丁酯、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在所述步骤S1中,以丙烯酸酯聚合物的总质量计,所述溶剂的用量为40wt%~60wt%,所述丙烯酸酯软单体的用量为20wt%~40wt%;所述丙烯酸酯硬单体的用量为5wt%~30wt%;所述丙烯酸酯功能单体的用量为1wt%~5wt%;所述引发剂的用量为0.1wt%~0.3wt%。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溶剂为乙酸乙酯、甲苯中的一种或两种,其用量为端NCO聚氨酯预聚体质量总量的40wt%~50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弘擎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弘擎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62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