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干磨新工艺的重混凝土切割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22283.4 | 申请日: | 202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13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姜潮;刘延浩;田万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8D1/24 | 分类号: | B28D1/24;B28D7/00;B28D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57 | 代理人: | 黄云铎 |
地址: | 41008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工艺 混凝土 切割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干磨工艺的重混凝土切割装置,包括行走机构(1)、升降台装置(2)、切割装置(3)、物料输送系统(4)、气体吸收装置(5)和数控装置(6),其特征在于:
行走机构(1)用于使得重混凝土切割装置到达作业位置;
升降台装置(2)调整切割装置(3)的高度;升降台装置(2)包括液压缸(2-1)、伸缩轴(2-2)、滑轨(2-3)和固定竖梁(2-4);液压缸(2-1)固定在固定竖梁(2-4)底部,第一电机(3-3)安装在伸缩轴(2-2)上,通过滑块结构与滑轨(2-3)连接;液压缸(2-1)控制伸缩轴(2-2)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第一电机(3-3)的升降运动;切割装置(3)包括金刚石圆盘(3-1)、保护壳(3-2)、第一电机(3-3)、联轴器(3-4)、旋转接头(3-5)、半实心轴(3-6);
第一电机(3-3)通过滑块与滑轨(2-3)连接,滑块连接伸缩轴(2-2)、金刚石圆盘(3-1)、保护壳(3-2),第一电机可随伸缩轴(2-2)升降;
电机轴通过联轴器(3-4)与半实心轴(3-6)连接;半实心轴(3-6)上均匀分布两排气孔(3-6-2),与金刚石圆盘通孔(3-1-1)吻合,从而实现石墨与二氧化碳混合物的输送;保护壳(3-2)包围在金刚石圆盘(3-1)一侧,用于保护刀片;
旋转接头(3-5)有两个接口,包括旋转接头运动一侧 (3-5-1)和旋转接头固定一侧(3-5-2),旋转接头固定一侧(3-5-2)与半实心轴空心一侧(3-6-3)连接,旋转接头运动一侧(3-5-1)与输送系统伸缩管(4-4)连接;
物料输送系统(4)用于输送用于吸热反应的物料;
气体吸收装置(5)用于吸收吸热反应后的生成的气体;
数控装置(6)用于控制重混凝土切割装置的运行;
其中:物料输送系统(4)用于输送发生吸热反应的物质;
物料输送系统(4)包括第二红外传感器(4-1)、石墨箱(4-2)、进料口、压力罐、放料闸、伸缩管;
石墨可由进料口进入压力罐,在液压二氧化碳的推送下进入伸缩管(4-4);第二红外传感器(4-1)可检测石墨箱(4-2)内石墨的含量从而进行填料;
放料闸开启,则输送石墨和二氧化碳;
放料闸关闭,系统停止输送;
伸缩管(4-4)为输送管道,可实现管道的伸缩运动,进而可以随着金刚石圆盘(3-1)一起升降,并将石墨二氧化碳混合物输送至旋转接头(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磨工艺的重混凝土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1-1)、前轮(1-2)、视觉传感器(1-3)、超声波传感器(1-4)、第二电机(1-5)和后轮(1-7);
前轮(1-2)和后轮(1-7)分别安装在车架底部;
第二电机(1-5)固定在车架上端;
车架两侧安装超声波传感器(1-4),通过发射探头发射出超声波,超声波在介质中遇到障碍物而返回接收装置,通过接收自身发射的超声波反射信号,根据超声波发出及回波接收时间差及传播速度,计算出传播距离,就能得到障碍物与车身之间的距离;
车架前端安装第一红外线传感器(1-1),可对障碍物进行定位;
车架前端安装视觉传感器(1-3),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光学处理,将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压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磨工艺的重混凝土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气体回收装置(5)包括吸收筒(5-3)、空气动力装置(5-5)和排风口(5-4);吸收筒(5-3)内包括吸收剂和过滤网(5-1),一氧化碳传感器(5-2)用于对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空气动力装置开始启动,一氧化碳被吸入到吸收筒(5-3),透过过滤网(5-1)进行气体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磨工艺的重混凝土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数控检测装置(6)包括显示屏(6-2)、控制按钮(6-3)、报警灯(6-1);切割过程中,石墨和二氧化碳在金刚石圆盘(3-1)内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传感器(5-2)可对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浓度超过设定值会进行预警提示,从而报警灯(6-1)闪烁;接收到一氧化碳传感器(5-2)的信号可通过数控系统的分析,在显示屏(6-2)上进行显示,并通过控制按钮(6-3)进行相关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228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