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漏电流延时单元的振荡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18713.5 | 申请日: | 2022-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743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定鑫;余凯;李思臻;章国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3K3/011 | 分类号: | H03K3/011;H03K3/01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焦伟丽 |
地址: | 517000 广东省河源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漏电 延时 单元 振荡器 | ||
1.一种基于漏电流延时单元的振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漏电流延时单元、反相器INV1、反相器INV2、反相器INV3、反相器INV4、传输门TG1和传输门TG2;
所述漏电流延时单元包括漏电流延时单元LDU1和漏电流延时单元LDU2,且漏电流延时单元LDU1和漏电流延时单元LDU2都包括有同相输入端VIN、反相输入端VINB、同相输出端VOUT和反相输出端VOUTB;
漏电流延时单元LDU1的同相输出端VOUT与反相器INV1的输入端连接,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与传输门TG1的输入端连接,传输门TG1的输出端与反相器INV3的输入端相接;反相器INV3的输出端与反相器INV4的输入端相接;漏电流延时单元LDU2的反相输出端VOUTB与反相器INV2的输入端连接,反相器INV2的输出端与传输门TG2的输入端连接,传输门TG2的输出端与反相器INV3的输入端相接;
传输门TG1的同相控制端和传输门TG2的反相控制端分别与反相器INV4的输出端连接,传输门TG1的反相控制端和传输门TG2的同相控制端分别连接于反相器INV3的输出端与反相器INV4的输入端之间;漏电流延时单元LDU1的反相输入端VINB、漏电流延时单元LDU2的同相输入端VIN分别与反相器INV4的输出端连接;
漏电流延时单元LDU1的同相输入端VIN和漏电流延时单元LDU2的反相输入端VINB分别连接于反相器INV3的输出端与反相器INV4的输入端之间,反相器INV3的输出端与反相器INV4的输入端之间通过导线向外输出电压CLK以作为所述振荡器的输出时钟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流延时单元的电路结构包括晶体管NM1、晶体管NM2、晶体管NM3、晶体管PM1、晶体管PM2、晶体管PM3和晶体管PM4;
晶体管PM3的栅极与晶体管NM3的漏极连接并引出漏电流延时单元的反相输出端VOUTB,晶体管NM3的栅极与晶体管PM3的漏极连接并引出漏电流延时单元的同相输出端VOUT;
晶体管PM1的栅极引出漏电流延时单元的反相输入端VINB,且其源极与电源端VDD连接,漏极与反相输出端VOUTB连接;
晶体管PM2的栅极引出漏电流延时单元的同相输入端VIN,且其源极与电源端VDD连接,漏极与晶体管PM3的源极连接;
晶体管NM1的栅极与漏电流延时单元的同相输入端VIN连接,且其源极接地,漏极与同相输出端VOUT连接;晶体管NM2的栅极与反相输入端VINB连接,且其源极接地,漏极与晶体管NM3的源极连接;晶体管PM4的栅极与电源端VDD连接,且其源极与晶体管PM3的源极连接,漏极与同相输出端VOUT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荡器,其特征在于:晶体管NM1、晶体管NM2和晶体管NM3均为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振荡器,其特征在于:晶体管PM1、晶体管PM2、晶体管PM3和晶体管PM4均为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未经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1871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