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Glu-Cys溶液浸泡耦合脉冲强光降解食品内源性甲醛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14966.5 | 申请日: | 2022-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15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高振鹏;王兴楠;岳田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5/20 | 分类号: | A23L5/20;A23L5/3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孙雅静 |
地址: | 7121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glu cys 溶液 浸泡 耦合 脉冲 强光 降解 食品 内源 甲醛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Glu‑Cys溶液浸泡耦合脉冲强光降解食品内源性甲醛的方法,包括:40~80mmol/L Glu‑Cys溶液流动浸泡待处理食品后,再采用脉冲强光照射;Glu和Cys的体积比为1:1;脉冲强光的闪频能量为1850焦耳/闪频,闪光频率为1闪频/秒。与单一的Glu‑Cys溶液浸泡处理、单一的脉冲强光技术处理相比,利用Glu‑Cys溶液浸泡耦合脉冲强光技术处理后的黑木耳,在降低内源性甲醛含量的同时,保持了黑木耳应有的外观和营养物质,是一种降解黑木耳中内源性甲醛行之有效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安全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Glu-Cys溶液浸泡耦合脉冲强光降解食品内源性甲醛的方法。
背景技术
真菌类食品中存在一定量的内源性甲醛,直接作用于氨基、巯基、羟基和羧基,生成次甲基衍生物,从而破坏机体蛋白质和酶,同时其使组织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凝固、坏死,从而对神经系统、肺、肝脏产生损害。内源性甲醛作为一种影响黑木耳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由蛋白、糖等大分子物质分解后共同作用的结果。黑木耳内源性甲醛的去除方法有很多,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控制甲醛的生成代谢途径,即根据黑木耳中内源性甲醛产生的机制,改变影响甲醛生成反应的因素,减少甲醛生成量,如改变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使用反应抑制剂等。另一类是激活甲醛分解代谢途径,即设法激活或调控甲醛分解代谢途径过程中的关键酶,促进机体内甲醛通过自身代谢系统分解而减少其含量。这些方法大多对黑木耳的外观及营养品质产生很大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Glu-Cys溶液浸泡耦合脉冲强光降解食品内源性甲醛的方法,同时该制备方法得到的黑木耳内源性甲醛含量低且营养品质优良,以解决现有黑木耳内源性甲醛对营养品质的不利影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Glu-Cys溶液浸泡耦合脉冲强光降解食品内源性甲醛的方法,包括:40~80mmol/L Glu-Cys溶液流动浸泡待处理食品后,再采用脉冲强光照射;Glu和Cys的体积比为1:1;脉冲强光的闪频能量为1850焦耳/闪频,闪光频率为1闪频/秒。
可选的,所述脉冲强光照射的脉冲距离为12~16cm,脉冲次数为2~4次。
可选的,所述的Glu-Cys溶液流动浸泡的料液比为1:25,单位为g:mL。
可选的,所述的流动浸泡的时间为20min,温度为60℃,流速为5.0mL/min。
可选的,所述的Glu-Cys溶液的浓度为70mmol/L。
一种Glu-Cys溶液浸泡耦合脉冲强光降解食品内源性甲醛的方法,包括:70mmol/LGlu-Cys溶液流动浸泡待处理食品后,再采用脉冲强光照射;Glu和Cys的体积比为1:1;脉冲强光的闪频能量为1850焦耳/闪频,闪光频率为1闪频/秒;脉冲次数为2次,脉冲距离为16cm;流动浸泡处理的料液比为1:25,单位为g:mL。
一种Glu-Cys溶液浸泡耦合脉冲强光降解食品内源性甲醛的方法,处理对象为黑木耳,包括:黑木耳加入Glu-Cys溶液中流动浸泡,维持Glu-Cys溶液的温度及流速恒定,再通过脉冲强光照射;Glu-Cys溶液的浓度为40~80mmol/L,Glu和Cys的体积比为1:1;脉冲强光的闪频能量为1850焦耳/闪频,闪光频率为1闪频/秒。
可选的,所述的Glu-Cys溶液中流动浸泡的料液比为1:25,单位为g:mL;流动浸泡处理的时间为20min,温度为60℃,流速为5.0mL/min。
可选的,所述的Glu-Cys溶液的浓度为70mmol/L。
可选的,所述脉冲强光照射的脉冲距离为12~16cm,脉冲次数为2~4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149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