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化凿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10677.8 | 申请日: | 202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74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康;邓子望;张静;宁小军;刘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D1/26 | 分类号: | B28D1/26;B28D7/00;B28D7/02;E04G23/08;G01S17/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晓兵 |
地址: | 40008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化 装置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自动化凿除装置,包括呈长条状的支撑架以及设置在支撑架上的移动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驱动移动架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移动架内设有与支撑架相垂直的滑动架,所述移动架上设有用于检测混凝土表面凸块的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移动架上设有用于容纳滑动架的凹槽,所述移动架上设有驱动滑动架沿其高度方向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并下发指令至第三驱动机构,通过第三驱动机构带动电钻沿滑动架长度方向移动,再下发指令至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带动滑动架沿高度方向向下运动,带动电钻对混凝土表面凸块进行凿除,直到电钻的端部与红外测距传感器持平,停止运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自动化凿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剪力墙、柱等混凝土竖向结构是建筑主体施工的关键。由于施工工艺、材料、操作人员技术熟练程度等原因,剪力墙、柱等混凝土竖向结构经常出现凸出这一质量通病。
就其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除了材料和人的因素外,主要原因是现有技术中在施工完楼面混凝土后再通过安装建筑夹板支模浇注剪力墙、柱等混凝土竖向结构,由于支模在浇注时,容易出现支模移动,这样就导致浇注剪力墙、柱等混凝土竖向结构表面出现凹凸块。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通过人工使用电钻对混凝土竖向结构表面的凸块凿掉,然后,又人工将其进行清扫,这样,增加了工期,影响了工程的耐久性和进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混凝土竖向结构表面的凹凸块进行打磨以及清扫的自动化凿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自动化凿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呈长条状的支撑架以及设置在支撑架上的移动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驱动移动架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移动架内设有与支撑架相垂直的滑动架,所述移动架上设有用于检测混凝土表面凸块的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移动架上设有用于容纳滑动架的凹槽,所述移动架上设有驱动滑动架沿其高度方向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滑动架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打磨机构,所述滑动架上设有驱动打磨机构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三驱动机构,所述打磨机构包括用于凿除混凝土的电钻,电钻垂直于滑动架,还包括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电钻以及红外测距传感器电连接;
使用时,启动电钻,微处理器下发指令至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架沿支撑架长度方向运行,当红外测距传感器检查到混凝土表面凸块时,红外测距传感器反馈至微处理器,微处理器下发指令至第一驱动机构,停止运行,并下发指令至第三驱动机构,通过第三驱动机构带动电钻沿滑动架长度方向移动,再下发指令至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带动滑动架沿高度方向向下运动,带动电钻对混凝土表面凸块进行凿除,直到电钻的端部与红外测距传感器持平,停止运动。
本方案在实施时,先将支撑架安装在浇注剪力墙、柱等混凝土竖向结构侧面,安装时,保证红外测距传感器与混凝土竖向结构表面相持平,而在启动前,保证滑动架位于红外测距传感器上方;
安装完毕后,通过微处理器下发指令至至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接收到指令后,驱动移动架沿支撑架长度方向运行,同时,红外测距传感器也随着移动架沿支撑架长度方向运行;
当红外测距传感器检查到混凝土竖向表面出现凸块时,红外测距传感器将距离数据反馈至微处理器,微处理器下发指令至第一驱动机构,停止运行,并下发指令至第三驱动机构,通过第三驱动机构带动电钻沿滑动架长度方向移动到指定位置;最后,下发指令至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带动滑动架沿高度方向向下移动,带动电钻也向下移动;
当电钻与混凝土表面凸块相接触时,对凸块进行凿除,而电钻会沿滑动架将该区域的凸块完全凿除,整个施工工程智能化,加快整体施工周期。
进一步,所述打磨机构还包括用于储存水的浇注箱,所述浇注箱底部设有用于冲洗灰渣的冲洗管,所述冲洗管内还设有阀门,所述阀门与微处理器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106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