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闸站结合的Y形沉降式导流墩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09074.6 | 申请日: | 202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935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徐波;刘健峰;陆伟刚;陆林广;徐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7/20 | 分类号: | E02B7/20;E03B5/00;E02B8/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吴旭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结合 沉降 导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闸站结合的Y形沉降式导流墩,包括长直体段、第一圆弧体段和第二圆弧体段,第一圆弧体段和第二圆弧体段相对设置并与长直体段拼接形成Y形结构;Y形沉降式导流墩布置于闸站结合中水闸和泵站的联结处,长直体段与水闸和泵站联结处的闸墩相连接,第一圆弧体段位于水闸侧,第二圆弧体段位于泵站侧;第一圆弧体段和第二圆弧体段分别由底部的液压式升降台支撑,泵站单独运行是控制液压式升降台将第二圆弧体段下沉于水闸和泵站基础之下,水闸单独运行时控制液压式升降台将第一圆弧体段下沉于水闸和泵站基础之下。本发明的Y形沉降式导流墩通过隔绝回流,优化了边壁的进水条件,进而改善了闸站结合工程的进水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Y形沉降式导流墩。
背景技术
水闸和泵站是水利工程中常见的两种水工建筑物,通过水闸闸门启闭可以实现挡潮、泄洪、排涝等多种功能。在有引水或调水要求时,水闸闸门关闭,用水泵从水位较低一侧向另一侧抽水,因而常将泵站与水闸进行联合布置以实现功能的互补。除此之外闸站结合工程布置紧凑,泵站和水闸的基础联在一起,施工时所需的围堰工程小,施工周期短。因此闸站结合式泵站成为平原地区常见的布置形式。
然而由于闸站结合工程本身结构上的限制,相比于水闸和泵站分建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枢纽上下游的流态的复杂性。当水闸和泵站单独运行时,由于水流的流向与河床形成夹角,在闸站枢纽的上下游易产生回流和斜流,导致进水流态的复杂化。枢纽上下游的回流和斜流等不良流态将严重影响到泵站进水流道内的流态,使进入水泵的水流方向发生变化,导致水泵能量性能和汽蚀性能下降。同时由于泵站的存在,水闸的闸孔有效过水宽度将会减小,导致水闸的过流能力下降。
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闸站结合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对闸站结合工程的进水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不良流态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对保证闸站结合工程布置的合理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出一种Y形沉降式导流墩,适用于闸站结合工程整流措施的的需要。
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闸站结合的Y形沉降式导流墩,包括长直体段、第一圆弧体段和第二圆弧体段,所述第一圆弧体段和第二圆弧体段相对设置并与所述长直体段拼接形成Y形结构;所述Y形沉降式导流墩布置于闸站结合中水闸和泵站的联结处,所述长直体段与水闸和泵站联结处的闸墩相连接,所述第一圆弧体段位于水闸侧,所述第二圆弧体段位于泵站侧;所述第一圆弧体段和第二圆弧体段分别由底部的液压式升降台支撑,泵站单独运行是控制液压式升降台将第二圆弧体段下沉于水闸和泵站基础之下,水闸单独运行时控制液压式升降台将第一圆弧体段下沉于水闸和泵站基础之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体段和第二圆弧体段均由两段圆弧体平顺联结构成,所述长直体段的末端两侧分别接所述第一圆弧体段和第二圆弧体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体段和第二圆弧体段的上游侧圆弧体的上游侧末端竖直面与水流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体段和第二圆弧体段的上游侧圆弧体的弧半径均为24m,圆心角分别为45°和55°;所述第一圆弧体段和第二圆弧体段的下游侧圆弧体的弧半径均为24m,圆心角分别为45°和55°。
进一步的,所述长直体段与泵站前池和水闸的基础底板整体浇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体段和第二圆弧体段分别由多台液压式升降台支撑。
进一步的,所述液压式升降台包括基座、液压缸、伸缩杆以及支撑台;所述液压缸布置于基座上,伸缩杆与液压缸连接,支撑台连接在伸缩杆的顶端;所述液压式升降台的周侧设有环状导轨,所述支撑台通过圆周上的传动块连接环状导轨;所述液压缸的上端面安装有用于检测所述支撑台下降位置的第一传感器,所述环状导轨上部设有用于检测所述支撑台上升位置的第二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090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